古诗里的重庆江津是什么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登幽州台歌》来势突兀,就像一把刀,没看见刀客出手,却斩断了所有恩仇。

这绝世刀客是陈子昂,初唐四杰之一。圣历元年,即公元698年,诗人衣锦还乡,途中船至江津,有感水上殊胜风光,乃赋诗《过巴龙门》,诗曰:

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西南出巴峡,不与众山同。长窦亘五里,宛转复嵌空。伏湍煦潜石,瀑水生轮风。流水无昼夜,喷薄龙门中。潭河势不测,藻葩垂彩虹。我行当季月,烟景共春融。江关勤亦甚,巘崿意难穷。誓将息机事,炼药此山东。

巴龙门

此“巴龙门”就是今天江津龙华镇长江上的龙门滩。“一江浩荡水,满怀汹涌情”的陈子昂,把江津第一次以诗的形态进行了展示。

作为一位自诩的旅游达人,更作为一位喜欢唐诗宋词的“文艺青年”,受诗人启示,我打算摈弃过往游记惯用的说明文方式,而跟着历朝历代诗人的歌咏,去触摸江津的山水。在遵守时间顺序的同时,没有规则的空间感受,我想,是可以被读者接受的。

陈子昂歌咏江津龙门滩的诗作并不如其登临幽州台那般流传甚广,因此,江津依然声名不扬,延续着沉寂的命运。直到南宋,对白石道人姜夔青眼有加的范成大又替江津写了首诗。

西风扶橹似乘槎,水阔滩沉浪不花。梦里竹间喧急雪,觉来船底滚鸣沙。

有趣的是,当时从四川合江顺水而下的范成大本来打定主意要好好欣赏下“流水无昼夜,喷薄龙门中”,却因客船颠簸,疲惫不堪,在舟行江津段时睡着了。醒来时早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懊恼不已的诗人心有不甘,于是作了《过江津县熟睡不暇稍船》弥补遗憾。

诗人的遗憾

诗人的遗憾就在几江半岛两岸,今人可以在江津长江大桥,亦可把游览范围稍微扩大一点,去江津的塘河古镇、中山古镇、白沙古镇等,感受老范错过的美丽风景。

到明朝时候,江津城建已是相当成熟。此刻长江江津段的“九道湾”中,老城所在的几江半岛,被工部尚书江渊认为其风景足以冠绝川东,为佐证其定论,位高权重的尚书自要提笔赋诗一首:

几江形势甲川东,山势崔巍类鼎钟。岚静天空青嶂耸,雨余烟敛翠华重。钩帘对酒情偏逸,拄笏吟诗兴颇浓。安得辞荣归故里,巢云直卧最高峰。

此诗名为《鼎山叠翠》,从城市地势,城镇风光入手,极云江津城的与众不同,让尚书都有“辞荣归隐”的冲动。

江津全貌

今天我们可以跟随江渊的描述,带着诗意徜徉江津城中,登上城中苍翠山头,俯瞰“翠华重”,当然,更能看见与时俱进的城市繁荣。

唐、宋、明以后,清朝的诗人足迹更是遍布江津全境。

在东面的珞璜镇,赵熙以《猫儿峡》为题,描写了长江小三峡第一峡——猫儿峡“高逾江面知几里,刀截悬崖无寸土”的壮观。

四面山瀑布

在南面的四面山,龚懋熙在游览洪洞后,以《洪洞》为题,描写出“幽洞纳天地,木杪送日月”的别样景致。

石蟆中坝岛

在西面的石蟆镇,杨昙则在其所作的《田家五月》一诗中,用一句“漠漠平田万绿笼,山村深住翠微中”,生动地展现了闲适的田园风光。

大佛寺

在北面的石门镇,程春台于一个凉风袭人的傍晚,写下《石门晚眺》一诗,展现了“落日半山吞,江声下石门”的旷达景象。

而清末闻名遐迩的“中华联圣”钟云舫,亦为自己的家乡留下了《登观音岩挹翠楼》一诗。

飘然四顾豁诗眸,千里奇观一望收。僧拨乱云归洞口,山收奇石据峰头。尘寰慧业三生记,天外长江万古流。眼界好从宽处放,人生得意几登楼。

江津,在诗人的咏哦中变得丰满,亦成为了一首首内容丰富的诗。

我辈观山水,诗人看风云。不意间,读着前人的诗歌游历江津,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我们也就成为了自己向往的那个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