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小说家》小说是一个时代的秘史?

《刺杀小说家》是最早定档大年初一的高概念奇幻大片,导演路阳呕心沥血,影片实景拍摄大约6个月,特效制作却花了两年时间,异世界的特效号称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作。即便抛开所谓的情怀、心血和执着,单就真金白银式地砸钱就足以令人瞠目:赤发鬼的特效制作费用高达每分钟200万元,一些经典细节上的花费更是挥金如土。相信仅从特效场面的角度讲,就值得中国观众走进电影院,这应该是中国电影同好莱坞大片走得最接近的一次。此外,《刺杀小说家》的电影宣传也非常卖力,强大的阵容包括雷佳音、于和伟、董子健、郭京飞等等,都纷纷通过参加节目、定制海报等手段为电影造势,特别是流量女王杨幂的出镜,更是吸引无数眼球,一张“美白西装抽烟”的宣传照引得无数粉丝神往、如痴如狂。尴尬的是,大幂依旧没能躲开“票房毒药”的调侃。

只要杨幂出现,话题就奔涌而来,观众喜欢把任何的好与坏都和这位“当代佳人”联系到一起。平心而论,《刺杀小说家》虽然是呕心沥血之作,筹备花费大量时间,但依旧没有把握观众会真地买账。来自猫眼、豆瓣的数据显示,观众“想看”的热度远远低于同期上映的《唐探3》和《你好,李焕英》。这时候就又有人站出来调侃杨幂,说她是票房毒药,《刺杀小说家》可能会因杨幂出演而沦为《小时代》之类的糙片。显然,这纯属无稽之谈,《刺杀小说家》的热度问题,反映的是整个中国文艺的问题,杨幂背锅不起。

烧脑特效,《刺杀小说家》会大火吗?

毫无疑问,票房肯定不是评价影片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但无疑是最重要的标准,毕竟,投资者、制片人以及剧组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分红和吃饭,大家没有办法陪着导演纯粹玩艺术而亏本。所以,现在担忧票房也在情理之中,而且和杨幂没有关系。大幂毒性再大,也只出演5分钟,纯粹的配角,唯一的影响可能来自于其“美白西装抽烟”的镜头,因为此前有关部门明确规定:电影、电视剧不能再出现“抽烟”镜头,更不能把这些镜头拍得“唯美、靓丽”,以降低对于青少年烟民的不良影响。

事实上,媒体之于《刺杀小说家》的票房担忧,来自于中国电影观众的不良嗜好和心理状态:我们总是不期望从电影里获得深邃思想,或者说,直接以“榨干了思想”的为最好。如前文所述,《刺杀小说家》的特效制作花费两年时间,耗费巨额资本,把细节打磨得非常到位,但因太过于新颖,相信绝大多数观众并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苦心经营、精雕细琢,换来的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和对牛拉小提琴。

此外,影片的故事从两条主线展开,现实和虚拟世界交相辉映,有着相对复杂的逻辑和连接。观众的思路需要跟着镜头反复切换于现实和虚拟之间,是一种烧脑的过程。按照春节档的气氛要求以及此前大火影片的特点,主旋律、搞笑、催人泪下的剧情会比较受欢迎,稍微有些深度的影片都有可能遭遇冷眼,观众们也会振振有词地说:我们忙碌了一年,为什么还要跑到电影院里思考人生呢?过去三年,中国电影推出60部奇幻作品,3部科幻片,整体票房均表现不佳。所以,《刺杀小说家》引发的担忧非杞人忧天,是有事实根据的。好在,影片的创新技巧和故事都是不错的,非常有希望把中国电影的工业水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加之,雷佳音、于和伟、董子健、郭京飞等演员又在影片中塑造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基于这些,《刺杀小说家》值得去影院观看,支持一个中国电影的新水准。

时代秘史,小说如何改变现实?

影片之所以有些烧脑在于虚、实两个世界的切换,确切地说,影片中的小说进程会影响现实世界,受牵连的是一个有黑暗势力的大Boss。于是,他雇佣杀手,试图终结这位“影响现实”的小说家;同时,小说家在自己的故事里,野蛮生长,化身一位“敢于弑神”的角色,也是以“刺杀”为主轴的。在两个世界的故事推进中,会反复出现一个问题:小说真能改变现实吗?显然,在影片中,小说就是能改变现实的,而且能通过奇幻的手法具体地呈现出来。从小说、影片中抽离出来,真正的现实和真正的小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优秀的小说和优秀的小说家多多少少会对现实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刺杀小说家》能否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除了特效制作、工业化水准以及最终票房之外,更要看主题的透彻程度和影响力。其实,在两个平行世界的故事中,父爱、希望和信念等主题贯穿始终,同样作为父亲的导演路阳也感概:父爱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要鞭策自己具备替儿女付出一切的能力和信念。没有办法,中国电影最终都需要一个“彩虹式”的主题来做主干。但是主干之外,路阳依旧希望表达更多,比如他之所反复发问:小说真能改变现实吗?这应该是一个分支主题,推广的价值观也是极有意义的。

现在,中国电影不缺钱,缺的是想象力,以至于,总是蜷缩在主旋律之中,大屏幕满满都是中年危机、家庭伦理或者综艺搞笑之类的。渐渐地,中国电影、文艺开始沦为纯粹的娱乐工具,这无疑是可悲的。所以,《刺杀小说家》之所以有成为里程碑的潜力,正在于,它有着强烈的渴求:希望把小说家的心理状态以及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奇幻地呈现给中国观众,以诱发其积极地思考。笔者坚定地认为:小说是可以改变现实的,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小说是一个时代的秘史,这些秘史没有真正地过去,它们依旧在影响着现在,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至今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志趣,而西方的科幻小说对现实的影响力则更加直白和暴虐,类似核潜艇、直升机以及AR等概念最早都是出现在小说中,然后再由科技人士和企业投资来把其变成现实,最终改变世界。

总之,中国观众目前最缺的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大家都把电影只看作释放压力的工具,但平心而论,这种短暂的释放是没有意义的,降低压力应该靠深度思考。如果《刺杀小说家》能替观众开发出一些想象力和思考力,应该就算是彻底功德圆满了!(科技新发现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