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虹(中华医学会《健康世界》医学科普专家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春节长假,亲朋好友免不了要小聚,聚餐中孩子突然肚子疼怎么办?其实,近些年来,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和治疗越来越普及,那么孩子是否也要检测幽门螺杆菌,如果孩子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是否需要治疗。供图 |成虹(中华医学会《健康世界》医学科普专家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14 岁以下儿童不建议
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在发展中国家,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在儿童期获得的,也就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成年人,很多在儿童期就已经感染了。我国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大约在30%~40%,不过因为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所以我国的医学专家共识不建议对14 岁以下儿童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和治疗。
不容易得严重疾病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儿童,发生严重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概率很低。在中国的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疗指南中,只有消化性溃疡病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两种疾病被强烈推荐根除幽门螺杆菌,而这两种疾病主要发生在成年感染者。
容易再感染
成年人如果真正根除了幽门螺杆菌,是不容易再次感染的,其再感染率一般在2%~4% 左右;而儿童由于是易感人群,其幽门螺杆菌根除后的再感染率明显高于成年人。
可以自发清除
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些孩子感染的幽门螺杆菌能够自发清除,有文献报道自发清除比例在10%左右。
服药配合差
儿童的服药依从性差,也就是对吃药不能很好地配合,容易拒吃、少吃、断顿,可能导致治疗失败以及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服药受限制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可供选择的抗菌药物有限,且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一些可以用于成人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抗菌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四环素等,常不宜用于儿童,这使得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药物选择受到限制。儿童由于各器官系统还在发育过程中,容易对很多药物发生不良反应,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需要联合多种药物,更容易导致儿童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幽门螺杆菌可能
有助减少过敏性疾病
有时候,孩子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不是绝对不好。有研究显示,儿童期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可能降低人体发生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的风险。现代社会,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其原因可能与“卫生假说”有关,即随着社会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微生物、寄生虫等的感染风险降低,却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得到刺激和锻炼,从而导致了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的增加。中国有句古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可能并非没有道理。供图 |成虹(中华医学会《健康世界》医学科普专家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儿童何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对于已经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儿童,如果没有必须治疗的指征,可以考虑在14~18 岁以后再次进行相关检测(国内共识目前推荐的年龄是14岁,欧洲相关共识推荐的年龄是18岁),届时如果幽门螺杆菌感染仍然存在,可以考虑接受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如何降低儿童
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和“粪——口”途径。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家庭中共同居住的成年人传染或者儿童之间的相互传染获得,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要避免成人对儿童的“口——口”喂食等。在就餐时,提倡分餐或使用公筷、公勺,儿童可以使用单独的餐具。家庭成员之间不混用水杯、牙刷、漱口杯等。座便器宜经常消毒,减少“粪——口”途径传播。此外,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利于增强体质,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此外,有研究显示,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布拉酵母菌、罗伊乳杆菌等益生菌对幽门螺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治疗作用,应用益生菌制作的发酵乳被称为“功能性发酵乳”。有研究表明,长期进食含有益生菌的功能性发酵乳可以使部分儿童感染的幽门螺杆菌得到清除。另外,近年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卵黄抗体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