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拜年:从庙堂到民间的春节祝福

作者:卿云然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头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把它叫作“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关上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吃饱之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这便是拜年的起源。各个朝代的古人都是如何拜年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元旦朝会“高大上”

古代称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合称朝会。自汉代以来,每年的新年元旦,朝廷都要举行元旦朝会,不但京官从七品以上要参加,而且各地地方上的太守、通守以及驻守地方的留守、副留守等大臣通通都要赴京朝集。

《万国来朝图》清代,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为乾隆年间对紫禁城内元旦朝贺活动的形象记录。

汉代:元旦朝会的首秀

汉朝前期沿用秦朝旧历,以十月为岁首。汉高祖七年的岁首第一天,天刚蒙蒙亮,新建成的长乐宫里早就陈列着各色旗帜、礼仪用品,为即将开始的元旦朝会做准备啦!从长乐宫往外看去,你会看到文武百官按照品级排列,在礼官的指引下依次进入殿门,之后,汉高祖刘邦在侍从的簇拥下,进入宫殿接受百官的朝贺。刘邦出身布衣,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元旦朝会,不免惊呼:“我今天终于知道作为皇帝的尊贵了!”不要怪刘邦没见过世面,实在是参加朝会的人数太多了,近千人,这其中还有很多人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后来,汉武帝时期开始以正月为岁首,元旦朝会的习俗则流传了下来。

宋代:异族不足怪

元旦朝会发展到宋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走进北宋时的大庆殿,去感受一下吧!大庆殿,是北宋皇宫的正殿,也是举行大典的地方,进入大殿,你会看到四名身穿盔甲、雄壮威武的“镇殿将军”分别立在大殿四角。等所有文武百官、各少数民族使者都到齐了之后,最尊贵的宋代皇帝才最后入场。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旦朝会,只见皇帝头戴通天冠、身穿红袍坐在高高的御座上,神情非常肃穆,而他的下方,所有人纷纷朝拜,声如雷鸣。

《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图》高仿真品(局部),清代徐扬绘。画面呈现的是初一时,文武百官进京朝贺,市井百姓也纷纷出门互相拜年,京城新春贺节的街景,呈现清朝皇都繁华富庶的景象。(供图/艺术品中国网)

你别只顾着看皇帝,也看看那些奇装异服的各少数民族使者吧。就拿大辽的使者来说,他们头顶金冠,金冠的后沿尖长,就像一张大莲叶,身上的衣服是紫色窄袍,腰带上还系着金蹀躞,让人眼前一亮。

清代:排场大如天

来到清代,你会发现这时的元旦朝会更加气势恢宏,非常讲究排场。不但要演奏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等宫廷雅乐,还将步辇、黄盖等仪仗从太和殿檐下一路铺设延伸到午门外,北京城内从南门到北门都有彩旗护道,想那场面,比奥运会开幕式也不逊色吧!大臣们以及各族、各国的使者早早起床,为今天的元旦朝会做准备,他们沿着彩旗和仪仗装点的道路,集结在太和殿前。等皇帝一来,所有人依照品级高低,先后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一系列动作做下来,哪怕你体力再好,恐怕也吃不消,不过你马上就能补充体力了。

元旦朝会结束后,清代皇帝高兴地宣布要在太和殿设宴,这可是国宴啊,档次当然不会低。每次宴会大约要设宴桌200张,羊有上百只、酒有上百瓶,参与宴会的人更是将近千人。国宴虽好,但规矩也不少,皇帝的御用宴桌当然设在太和殿内的宝座前,而诸臣及外藩要按照严格的品级尊卑,分别在殿内、殿外两侧或丹陛上设桌。官员的地位高低,这时候马上显现出来了。《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图》高仿真品(局部),清代徐扬绘。(供图/艺术品中国网)

官场拜年花样多

如果你在古代身在官场,那么过年时官员之间的相互走动必不可少,除了多人参加的团拜,也有一对一的拜年,另外,古代的贺年卡——拜年帖也广为流传。

团拜会:清代盛行团拜会

清代春节时,京官之间盛行团拜,就是一项众多人聚在一起庆贺新春的团体活动。团拜其实是古代“元旦朝会”的延续,清朝时的团拜范围很广,按参加者的范围来分:有官场同僚间的团拜,有亲戚朋友间的团拜,也有老乡之间的团拜。

如果你是京官,可千万不要错过了每年岁首同僚间例行的团拜活动,其规模有大有小,较大型的就是九卿和六部的团拜。虽说同僚间的团拜活动只是一种程序化的应酬,却是一个发展人际关系的良机。如果你从外地来京做官,可以参加同乡间的团拜活动。它就好比大学里的老乡会,当你过年想家时,能够彼此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也能缓解你的思乡之情。团拜活动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我们知道的茶话会、团拜会还有每年中央电视台举行的联欢晚会都属于这种活动。

拜年帖:长盛不衰拜年帖

不要以为过年送贺年卡是西方的习俗,其实在中国北宋时期就非常流行贺年卡了,只不过名字上有差异,宋代称为“手刺”“门刺”,明清称为“寸褚”“红单”,其实都是指拜年帖。古时交通不便,过年又很忙碌,加上亲戚朋友太多,不能一一登门拜年,送拜年帖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如果你是宋代上层士大夫,那你可以给别人送拜年帖。当时的拜年帖是一张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的纸片,上面写有受贺人的姓名、住址,还有恭贺话语。有些讲究的人家,会在门前贴一个红纸袋,上面写着“接福”二字,专门用来放置拜年帖。到了明代,拜年帖已经走进普通人家,但开始出现“过度包装”的弊端。比如有的拜年帖用红绫制成,上面撒赤金形成文字;有的拜年帖所用的材料是整幅织锦,上面的吉祥话语是预先织成的。清代的拜年帖更为繁复,帖子上不但要署名,还要用印,而且有了专门盛放拜年帖的拜匣。它是一种用料名贵的木盒,上面雕刻花纹,甚至还装饰着金银等物。匣子里除了放一张拜年帖外,通常还会放一些古玩珍品、珠宝金银,甚至直接放银票。过年时客人太多,有些大户人家会特设门簿一职,专门记录客人的往来和拜年帖。翻开门簿,在首页位置,你会看到四个虚拟出来的拜年的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人物虽然是虚拟的,但人们富贵有余、福寿延绵的愿望却是无比真切的。

民间拜年情意浓

民间拜年相比官场和庙堂,虽然也有一些礼仪和规矩,但更带有浓浓的人情味。

《岁朝欢庆图》清代,姚文瀚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家族内部把年拜

新年那天一大早,家族里的人就聚在一起,开始拜年了。自明清开始,拜年的要求是:首拜天地神衹,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分次序互拜。传统的拜年手势有男女之别,男子作揖时,右手成拳,左手包住;而女子恰恰相反,不抱拳,只压手。如果你年龄小、辈分低,要不停地作揖拜年的话,那你不该烦恼反要庆幸,因为能得到压岁钱啊!在拜年之前,长辈们会先用彩绳把钱串起来,等你拜年的时候给你。

《太平春市图》(局部),清代丁观鹏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了农村欢庆新春的热闹景象。

姻亲之间互拜年

春节当然要走亲访友了,姻亲间的拜年可是拜年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姻亲拜年也有一定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在姻亲间的拜年中,女婿拜岳家与甥舅之间的拜望受到特别重视,因为古代妇女在新年里,要遵守许多禁忌并且要操持家务,重视女婿拜岳家也算是对女性的变相礼遇吧。女婿去岳父、岳母家拜年时,当然要带上拜年礼物,进了门,要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在所在所有春节的习俗中,很多习俗都跟鬼神、祖先有关,不过拜年却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从庙堂到民间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像团拜、拜年帖等方式在今天仍能看到它的变体,而民间拜年习俗也更多地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