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作为我国历史“杰克苏”剧的鼻祖之作,一直以来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回味无穷,当然这主要归功于陈道明老师出色的演技,真正将康熙皇帝这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诠释出了普通人的气息。
然而一部好的电视剧只靠一个人明显是无法支撑起整个作品的,其中必然需要另一些占据重要戏份的配角,这些角色既能够丰富剧情,也会给观众留下同样深刻的印象。
在《康熙王朝》中,这一类配角最重要的有三个人:周培公、姚启圣以及李光地,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三个人又有着怎样的身份,为康熙朝的历史功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按照时间线,第一个出场的是周培公。
在电视剧里这个人物非常不简单,可谓是学富五车,见识广博的一代奇人。他原本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老师伍次友的推荐,但是却依然坚持要凭借自己的才学求取功名,结果因为触犯了皇家禁忌失去了考试资格流落街头。
幸运的是,他意外偶遇康熙皇帝并被其赏识,最终获得重用,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力挽狂澜,扭转了叛军的攻势,并且只身劝服甘陕王辅臣,成为了头号功臣。并且在死前推荐姚启圣继任,为康熙皇帝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可谓是国之柱石。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周培公的人生显得逊色不少,首先周培公没有参加过科考,是依靠奉承有权有势的人才最终得以成为低级官吏,从人品上就跟电视剧中有天壤之别。
其次周培公也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没有真正率领过大军平叛,他最大的功劳也只有劝降王辅臣,这点倒是符合电视剧里的描写。
后来在地方任职的过程中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几年时间就被迫辞官回家,最后在被康熙重新启用后病死在盛京提督的任上。
在电视剧中周培公这个角色,是被大幅度美化后的艺术形象。
第二个人是姚启圣。
姚启圣这个人在电视剧里更加戏剧化,被人称为“怪才”,因为性格的原因屡屡遭到贬谪,后来由于周培公的推荐才被康熙皇帝从边陲小吏的任上重新启用,并且最终成为封疆大吏,为收复台湾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在真实的历史上,与电视剧差距并不大,除了跟施琅没有师徒关系以外,同样是个非常特立独行的人物。史书记载姚启圣虽然是个文人,但一直有豪侠江湖气,年轻的时候在广东担任知县时,就曾经因为公开违背朝廷的禁海政策,擅自开海被罢官,后来在三藩之乱时积极参与平叛后,得到重新启用。
当然了,姚启圣的人生高光还是在后来收复台湾上,不得不承认有的人天生就有某一方面的才华,别人耗干脑细胞都做不到的事情,在他手下却非常轻而易举。
姚启圣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福建总督的任上就跟开了挂一样,安排各项后勤保障,物资配给井井有条,令人不得不怀疑他是不是学会计出身的人物。正是由于他的帮助,后来施琅收复台湾的过程才能专心致志毫无后顾之忧,因此《康熙王朝》吹一波姚启圣吸粉也算是在情理之中,有因有果。
最后要说的是李光地。
在真实的历史上,李光地是三个人中混得最好的,从普通人直接走上人生巅峰。
他是福建人,很年轻就中了进士,成了国家高级储备干部,这个跟电视剧里因为禁海搞什么“万民书”出名的剧情毫无关系。当然权贵李光地大人也不太在乎平民的死活,所以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他就靠着冷血无情,杀良冒功来获得了朝廷的赏识。
不过说真的,也许不要脸也是一种特长,李光地最终是以儒学大师的身份功成名就,并且生荣死哀,真的不知道他的满肚子儒学修养到底读到了什么地方。
至于电视剧中的李光地,作为艺术角色来说塑造的还是很丰满的,把历史上他的那些猥琐卑劣的事迹去除掉,仅仅保留他正人君子的一面,还给他虚构了一个跟康熙的女儿蓝齐儿谈恋爱的剧情。
不懂历史的普通观众看了自然乐乐呵呵的,只不过熟悉历史的人看完之后,可能会在心中犯一段时间的恶心,不过也不太重要,毕竟在某些影视工作者眼里这也是“瑕不掩瑜”嘛,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