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曲墨封
字数:3940,阅读时间:约13分钟
编者按:明清两朝哪一个税收更重,是网络上经常争论的话题。由于资料的缺失,想要得出一个毫无争议的答案似乎不可能。不过,清朝的中枢经济情况似乎比明朝往往要好很多。用逻辑去推理,是否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一个突破口?
既然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来普及一个基础的概念:“起运”与“存留”制度。明代,在各地包括田赋在内的任何税收都同时包含为两项,其一起运,其一存留。为何要有存留呢,当然是要解决地方财政的问题,“凡州县经征钱粮,扣留本地,支给经费,曰存留”。一般而言,“起运”的比例在明代约为50%,主要是银或铜钱,相比粮食转运成本要低很多,也可减少在途损耗。
清初沿用明制,但很快满清统治者就发现,地方的存留简直是一个取之无穷的宝库。从顺治朝到康熙初年,地方存留一减再减,下降到赋税总额的10-20%左右,使得地方财政严重困难。到乾隆朝时,存留才稳定到20%。当然清初能够做到这点,也与明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以及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关系。粮食在赋税比例中进一步下降,赋税转运到中央就容易了很多。由此,我们就理解为什么清朝中枢财政要比明朝好得多了,这都是以抽空地方作为代价的。然而,地方的政府部门仍然需要运转,钱哪里来呢?这就不得不提著名的“耗羡”。
▲火耗
明代也有“耗羡”,数额很低,属于弥补官吏俸禄过低的一种潜规则。而清代的“耗羡”比起明代发生巨额增长,其原因就在于其中包含大量地方政府运转所必需的正常开支。显然,很多人比较明清赋税的时候,忽略了清代庞大的“耗羡”,所以得出了清代人民负担只与明代相当或者还略轻的结论。但实际上,清代大部分的地方开支,都依赖于“耗羡”等摊派。
对此,康熙皇帝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地说:“各省文官私派加耗。武官空粮等事。朕颇得闻知。”他也坚决不肯认可耗羡的合法性,要甩锅给地方不让朝廷背锅。姚念慈先生在《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一书中明确指出,康熙晚年因为对准噶尔用兵等原因,百姓已经被压榨到民穷财尽,不堪重负,所以康熙才大规模蠲免百姓缴纳不上来的赋税,故作仁慈。然而只看当时的正税,似乎并不极重,之所以会如此,乃是老百姓除了正税之外,还要供应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运转而实行的摊派的缘故。
清朝的地方大员也属实不好当,既要自筹政府部门的经费,万一激起民变,还可能被上峰杀鸡儆猴。某些清史学者口中所谓的——有清一朝反腐力度最大,杀贪官最多,也实在是这畸形的起运制度逼出来的。雍正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康乾盛世不对,雍正盛世才对!承上启下之雄主为何成了小透明?》已经有所介绍。
▲雍正帝剧照
雍正想要把起运存留制度恢复到明朝时的状况,就实施了“耗羡归公”。“耗羡归公”的结果是耗羡之外又增耗羡,这是大家知道的。但这真不是雍正的锅。因为一开始,耗羡是放在地方,供地方自由裁量使用的。像田文镜这样操作成功的官员,已经可以通过火耗银子翻修仓库和城墙,还可以给河南全省官员发放丰厚的养廉银。
▲名臣田文镜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制度成功延续下去,清朝畸形的起运存留制度就可以借此修正。很可惜的是,败家子乾隆上台后,由于财用不敷,再次把雍正在地方建立的火耗体系收归中央,并且几乎不存在返还到地方的情况。地方回到了康熙朝的穷窘状况,不得不火耗之外再加火耗,使得老百姓的负担进一步增加。有人在吹捧乾隆时,一方面吹嘘乾隆会搞钱,多的时候一年甚至能搞8000多万两银子。另一方面又说乾隆对老百姓好,多次赈灾,先后蠲免天下税赋数亿两。那笔者就寻思啊,难道乾隆会点石成金,能变出钱来不成?
显然,乾隆朝的蠲免,绝大部分就跟游戏里装备打折一个性质。反正老百姓已经被压榨到极限了,积欠的钱粮收也收不上来,蠲免一下还能表现自己的“仁德”。乾隆朝那高额的财政收入,无疑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通过各种手段自民脂民膏中搜刮而来的。那么,清朝的税收政策真的一无是处嘛?当然不是的,不然为什么清朝作为一个异族统治的王朝,能有200多年国祚呢。清朝中枢比明朝中枢有钱,就可以做很多事。就以赈灾系统来说,清朝赈灾效率比起明朝是要高一些的,灾荒时饿死的人口较少,这方面有利于人口增长,清朝人口大爆炸不仅仅是高产作物等因素,也有清朝的管理体系的原因。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