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战争进入热兵器时代后,海战也走向了巨舰大炮时代。虽然到了今天,巨舰大炮基本上不再是主流,可是在近代海战中,依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舰艇,其武器就是配置的枪炮,其中以大炮为主力武器,轰击敌人的舰艇。虽然打炮很爽,可是一场大战下来,炮弹壳也在甲板上堆积了不少。
大战毕竟是烧钱的行为,别说炮弹值钱,就是一地炮弹壳也是一笔钱。事实上,军费随着武器科技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从而越来越高。虽然在武器军备方面不能心疼钱,那么战后对炮弹壳进行回收再利用,倒也是减轻军费压力的有效作法。那么对于这些炮弹壳,是否会在战后得到回收利用呢?
一、早年资金、技术有限,能回收就回收
巨舰大炮很拉风,也很有威力,可是造价不菲。在巨舰大炮时代来临后,世界各国都不得不拿出大把预算来建造,因为你不建造,他国会建造。到时候战场相遇,别人家的巨舰大炮比你厉害,你就得吃亏。就连当年的清政府财政吃紧,李鸿章都得多次派人去欧洲国家购买新式武器。
出于对军费资金的考虑,炮弹壳是不得不回收的。其次,也是受限于技术。
炮弹壳的制作原材料是黄铜,黄铜不是纯铜,不过纯铜这类矿产的数量不多,所以价格也高。后来出现合金技术后,在纯铜中混入铁等材料,才有了黄铜,铜类产品的产量才得以提高。可即便如此,黄铜依然是高价位的制作原材料,所以炮弹的成本高。如果不是技术有限,能开发出新的、成本更低的制作原材料,那么也不用辛苦回收了。
二、今天有钱有技术,打完炮丢海里
进入热兵器时代后,战争的扩大化,也推动了武器世界的发展。为了服务于战争,各国科学家和武器制造商绞尽脑汁般,进行武器研发和更新换代。在这一环境下,武器装备的工艺制作技术有了进步,钢铁成为新的炮弹壳制作原材料。
钢铁早就是武器装备的制作原材料之一,可是其刚性太高,不好加工。后来加工技术进步了,克服了钢铁的刚性过高这一缺陷,让其可塑性得以提高。既然钢铁在性能上不输给黄铜,同时拥有良好的可塑性,钢铁自然取代黄铜,得到了广泛使用。
在今天,世界各国基本上使用钢铁来作为武器的原材料,其中就包括炮弹壳。钢制炮弹壳的成本低,所以打完炮了,直接丢海里也不用心疼。
三、炮弹壳砸甲板,维护费时费力
在钢制炮弹壳取代了铜制炮弹壳后,虽然不用心疼了,可是许多国家依然会进行回收,不过是针对主力炮。主力炮一般口径大,射速不高。由主力炮射击后产生的炮弹壳,个头大,而且一般都会掉在甲板上。
大个头的炮弹壳由于是圆柱体,会在甲板上滚来滚去,容易撞到士兵和其他设备。何况那么大个头,掉在甲板上,也会损伤甲板表面及防护涂层。到时候坑坑洼洼的,进行维护也是费时费力,在战时就更加是时间和人力紧张了。
所以对于一些主力炮的炮弹壳回收是必须的,倒也不是因为心疼那几个炮弹壳的制作钱。为了对这些炮弹壳进行回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主力炮的炮口下方安放缓冲软垫,或者直接就放上十几块破布。另一种是在主力炮上设置网兜,利用网兜的韧性和弹性,对炮弹壳被抛出去后的冲力进行缓冲、消解,然后实行回收。
从这两种设计上,就可以看出回收并不主要是为了再利用,而是防止砸坏甲板和人员、设施,可谓是简单方便又有效。当然,炮弹壳是否回收利用,终究是从实际角度出发考虑的,尤其是战时的情况。
综上所述,舰艇的炮弹壳经历了由回收利用到不回收利用的过程,这中间是成本与技术的考量。后来炮弹壳从不回收利用过渡到了一定规模上的回收,这又是考虑到了成本问题,不过这成本并不是由炮弹产生,而是从舰艇的甲板和防护涂层的维护方面。所以,炮弹壳的回收利用还得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实际考虑。不过以今天军事工业的高度发展,这一点炮弹壳的成本已经微乎其微。再说了,舰艇的炮弹,打中了、造成有效杀伤了,这不就回本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