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现象,几乎随处可见。比如,求职有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网络上有地域歧视、国别歧视,商家定价时有价格歧视,还有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等等。一开始,歧视是历史问题,是法律问题,还是观念问题、社会问题。后来,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加里·贝克尔把歧视行为纳入了经济问题加以研究。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种族矛盾非常尖锐。1955年,在芝加哥大学读经济学博士的贝克尔抓住这一敏感话题,撰写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种族歧视的经济学》。在这篇论文中,贝克尔第一次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歧视问题,他认为歧视是一种市场行为。这个想法在当时的经济学界来说是破天荒的。
贝克尔的导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犹太人,他在纽约做过出租车司机,受过被歧视之苦。论文出来后,贝克尔的另一位老师阿尔钦(张五常恩师)对这篇论文赞不绝口,阿尔钦对他的女儿说贝克尔将来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实际上,不仅仅是歧视行为,贝克尔还善于将人类所有的行为,如消费、婚姻、犯罪等,都纳入经济学分析,所以他又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创者。被阿尔钦言中的是,贝克尔因对于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贡献卓著,于199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歧视行为,无疑是非常冷静、客观,且深入本质的。为什么这么说?现实中:大多数人都反对歧视行为,但是大多数人又都无意识的具有一些歧视观念。所以,仅从道德角度谴责歧视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为了迎合平权运动的政治需求,提出“种族优先”的政治理念,对女性、黑人提供补贴,达到所谓的平等。但是,这种补贴是不是反过来又对男性、白人构成歧视呢?
有人做了统计,美国黑人工人的平均工资要比白人工人低20%左右,女性工人的平均工资低于男性工人30%左右。不少人认为这些数据是美国社会对黑人和女性歧视的最佳证据。但问题是,黑人和女性的工资更低,到底是不是歧视造成的?如果工资水平有差异就认为是歧视,是不是陷入了平均主义的陷阱?所以,现实的歧视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但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则要通透许多。贝克尔认为,可以将歧视放到金钱追求和市场规律的框架中去考虑。
用经济学来分析歧视行为,首先我们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界定什么是歧视。贝克尔提出了“基于偏好的歧视”,在中文语义中,偏见或许比偏好更好理解。简单理解就是,仅仅因为宗教、种族、地域、性别等归类性因素不同,给予不同的机会,或拒绝他人,或要他人付出更高的成本,这就是歧视。比如不招聘某省的员工,拒绝招聘女性,“投资不过山海关”,大数据杀熟等等,这些因为地域、性别、学历、客户信息的差异而产生的偏见,就属于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和价格歧视等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歧视是一种垄断行为,叫做歧视性垄断。宗族歧视、价格歧视、性别歧视都属于歧视性垄断。歧视行为,对自由竞争是一种伤害。
贝克尔是这么解释的:歧视是一种非理性的偏见,虽然基于自我利益最大化,但是结果却是为此付出代价,歧视者和被歧视者利益都受损。这句话里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歧视是一种市场行为,遵循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
二、歧视是要付出代价的,带来福利损失,所以必须反对歧视行为。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意思。歧视是一种出于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市场行为。歧视现象的产生,与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信息越不对称,歧视便越严重。比如,公司招聘要求规定必须本科以上。实际上,本科以下也有符合要求的人才,但公司为了降低搜索成本,就设置了一道歧视门槛,求职者必须有本科以上学历;又如,当地产泡沫危机爆发时,银行可能暂停审批对所有地产公司的贷款。这是一种逆向选择,危机爆发时,信息不透明,银行捂紧钱袋,这也是一种对地产公司的集体歧视。
现实中,信息总是不透明、不对称的,人们为了降低搜索成本及风险,使用简单粗暴的排除法,将某一群体排除在外,或让其支付更高的成本。这就是歧视长期存在的原因。在长期的信息不对称下,歧视会演变为偏见性歧视。现实中很多的地域歧视、种族歧视,似乎看不出有什么经济分析的理性,只是根植于人们观念中的偏见,却无比牢固,难以动摇。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