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万年前,地球的一次高烧,孕育了体长14米的泰坦蟒

在距今5500万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时期,地球温度经历了一波恐怖的上涨,平均温度比如今还要高出许多,不仅导致南北极地区没有永久冰川,还使得当地呈现出郁郁葱葱的温带森林景观。这一时期也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极热事件

我们知道,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撞击将地球大量土壤、灰尘等带入到了大气层中,使得大气层中通透性降低,阻挡太阳光子的进入,以至于地球温度不断降低。然而撞击又导致地球火山大量喷发,喷发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地球又开始逐渐变暖,最终在古新世始新世时期达到了高潮,全球气温普遍上升,其中高纬度地区的温度上升了7摄氏度左右。

每当地球平均气温增高时,冷血动物就会出现刷一波存在感,泰坦蟒就是在这个时期怒刷存在感的大型蛇类,它们平均体长达到了12-15米左右,重约1.1吨左右,是目前已知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蛇。

最初发现泰坦蟒的地方是塞雷洪煤矿,该煤矿位于哥伦比亚地区,是一座大型的露天煤矿,非常便于科学家们开展古生物研究工作。

最先来到这里的是古植物学家,他们想要通过研究这里的古植物从而研究当地的气候变化,然而他们不仅仅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还发现了许多巨型鱼类、乌龟和鳄鱼的化石。为此古生物学家乔纳森.布鲁赫和卡洛斯·哈拉米略来到这里,他们共同发掘了大量的生物化石,并寄回到实验室,交给乔纳森的研究生来做清理工作。

乔纳森的一个学生在研究一块标着“鳄化石”的标签化石时,发现该化石并不符合鳄鱼的特征,刚好一位研究蛇的同事来实验室找他,于是他们就研究起这块化石,经过最终研究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大型的蛇类,而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泰坦蟒”

我们知道,泰坦蟒属于冷血动物,冷血动物的优势在于它们不用消耗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比恒温动物更节能。但冷血动物的劣势在于,温度过高或者温度过低都不利于它们生存,温度过高会导致它们无法有效散热而死亡;温度过低又会导致体内的生物酶停止工作,以至于生产能量效率降低,使得它们行动能力、反应能力下降。所以当外界温度过低时,蛇就会进入冬眠。

研究表明,以泰坦蟒的体型,需要生活在33摄氏度-38摄氏度的环境之中,而古新世始新世时期的温度刚好符合它们对环境的需求。

泰坦蟒

泰坦蟒是大型蛇类,科学家们认为它们主要栖息在湿地、河流等环境之中,这是因为泰坦蟒的体重较重,但它们在陆地上行走时摩擦力较大,以至于行走速度并不快,捕猎效率大幅度下降。

而水中可以提供一定的浮力,能够提高它们的行动速度。同时其他动物需要到水边饮水,泰坦蟒就可以在此时发动攻击,吞噬猎物。

泰坦蟒最初是在哥伦比亚的塞雷洪煤矿被发现的,和泰坦蟒一起被发现的还有巨龟和鳄鱼,成年体重在半吨左右,泰坦蟒虽然无法以半吨的巨鳄或者是巨龟为食,但会以它们的幼崽喂食。

泰坦蟒没有牙齿,所以它们只能将猎物整个吞下,吞下猎物之后的它们身体较为脆弱,行动能力也不快。为此,它们会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慢慢消化体内的猎物。

泰坦蟒虽然是当时的霸主,但是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不强,在一些温度没那么高的地区就无法满足它们的生存。再加上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以至于在全球气温逐渐变低之后,它们逐渐消失了。

现如今虽然也有一些体型较大的蛇,但由于地球温度相对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而言较低,因此现代蛇类的体型都没能超过泰坦蟒。如果全球变暖持续进行,或许未来还会出现类似于泰坦蟒一样的恐怖巨蟒。

总结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巨蟒的形成和高温环境有关,比如:现如今温度越高的地区蛇类的体型越大,温度越低的地区蛇类体型越小。泰坦蟒的生存离不开当时的高温环境和丰富的河流,但这种环境消失时,它们也将会逐渐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