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沙东岛:
众所周知,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涵盖了数十座岛屿和多个沙洲、环礁,西沙群岛自古以来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领土。而今天要说的东岛,其实就位于西沙群岛东部,总面约1,7平方公里的东岛也是西沙群岛排名第二大的岛屿,整体形状是一个长方形的样子,全年气候呈现出降水丰富且温度较高的特征,算得上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气候。
东岛是一个珊瑚岛,全岛长度和宽度分别为2400米和1000米的样子,整个岛屿的海拔较低,平均在4到5米的样子,多年以前的一场古海啸让原本在东岛上自由生活的野生动物一度灭绝。与此同时,东岛也是一个开发时间较早的岛屿,这一点有岛上各处的明代小石庙为证。东岛上拥有丰富的鸟类动物,数量过万、且多为白鲣鸟,这也是为什么该岛会被誉为我国鸟类密度最大的保护区之一。
西沙东岛的野牛群是怎么活下来的?
东岛上植被十分茂盛,原生树林和人工种植林同在,茂密的树林为东岛上的野牛提供了天然庇护所,而且,在东岛上有一个外观如新月形状的牛塘,附近岛屿很多,之所以只有东岛上才有成规模的野牛群,实际上最大的因素就是这个储水的牛塘。
牛塘距离海岸大约有100米左右,夏季降水量更大的时候,牛塘的积水深度可达到1米,但即便是冬季降水相对少很多的时期,牛塘的底部也依然存在少量可让野牛引用的水源。当然,可能是因为东岛就在海上,所以牛塘里水源的这些淡水具有较高盐度,但却为野牛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不可获取的生存水源。
西沙东岛野牛不是野牛,而是300多年前登岛的家牛?
是的,研究人员已经证实,近300多年在西沙东岛上独自生活的野牛群,其实并不是真的野牛,而是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才登岛的,它们是被当时的流亡人士带去。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牛粪怎么可能解开野牛之谜,其实这又不得不说到东岛上的那个牛塘。
由于野牛离不开水源,所以它们会在夜晚的时候去牛塘里喝水,而喝水的同时也留下了当时排出的粪便。也就是说,这个池塘不仅是野牛喝水的地方,也成为了它们生活中固定的一个活动区域。研究人员对牛塘的形成和历史进行了追踪,结果显示:
第一,这个储备了淡水资源的牛塘,其形成时间应该不超过1300年,因为那个时期的它应该还处于海平面以下的位置。牛塘深处(96厘米以下的区域)的沉积物也显示,那个时期的沉积物主要是白色的珊瑚贝壳等碎屑物质。
第二,从96厘米以上到距离顶部沉积层25厘米的地方,主要是参杂了鸟粪的土壤沉积物,检测结果显示这些沉积物中除了有大量海鸟粪便以外,还存在一些珊瑚风化以后的产物,以及少量的植物种子和原本生活在淡水中的介形虫。
第三,牛塘顶部沉积层,也就是最上面的那25厘米,便是这些野牛多年以来积累下来的粪便,虽然其中也参杂了一些海鸟粪便,但现代科学技术还是很容易粪便出来。也就是说,既然野牛的粪便主要集中在这一层,那么研究人员只需要根据测年结果变得得出这一层最开始形成的时间。
研究人员在参杂野牛粪便的沉积层中找到了种子,然后测年得出它的年龄距离现在应该已有350±40年,而当时的采样时间是2003年。所以,只需要进行一个简单的计算就知道了,原来这些野牛来到东岛的时间应该是1659年前后的几十年时间之间。
而且,我们可以从历史资料查询到,这个时期正好是社会并不太平的动荡年代,属于明末清初。这个时期有很多流亡人士,他们不仅要带上自己的生活用品、种子和种植工具,而且还很可能带上自己的家牛从海上出逃,而野牛应该就是这个时候才登上东岛。
日本人曾在东岛掠夺性开采鸟粪是真的吗?
是的,的确有传说,以及少量的记录表明,大约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时候,有一批日本人曾经在东岛进行了一场掠夺性的鸟粪开采行动,他们目的是为了让岛上的海鸟产生的鸟粪转变为自己需要的有机肥。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东岛北侧的一个森林中,也发现了一个高度在1.2米左右的鸟粪堆,这个粪堆特殊之处在于是人工堆积的结果。为了弄清粪堆是什么时候堆起来的,所以研究人员就把这个粪堆的内部打开了,并在其中发现了好几根木炭。既然木炭在粪堆底部,这说明木炭的出现在此处的时间应该要比这些鸟粪更早,而测年结果竟然与野牛登岛的时间也大致相同。
关于东岛野牛来源的说法其实有很多,但没有一种解释可以百分之百的肯定,但至少目前我们知道了它并不是真的野牛,而是三百多年前被人带上东岛,完全是家牛被野化的结果。希望在以后的时间里,东岛野牛也能得到保护并可控地延续下去,毕竟它们已然成为我国东岛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