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梅“火攻东京”的经验来自武汉?

1945年美军登陆马里亚纳群岛,之所以成为让人铭记在心的一场战役,不仅在于美军突破了日本所谓的“绝对国防圈”,而且还建立了远程轰炸其本土最理想的前进基地,从这里起飞的B—29战略轰炸机,开始了著名的“东京大轰炸”。

这一天夜里,从关岛起飞的334架B—29轰炸机在东京投下2000吨燃烧弹,将四分之一的东京夷为平地,近10万人被烧死,100万人无家可归,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非核武空袭。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柯蒂斯.李梅。

一个对暴力坚信不移的美国将军。

说起李梅将军,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作为一名非科班(没有上过军校)出身的人,李梅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大学毕业后参军成为一名飞行员。像他这样家中无权、无势,待人又冷若冰霜、难以接近的人,在军中很难有太多的晋升机会。

然而,战争给了李梅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他不仅从战前的一名少校,3年后“火箭式”地晋升为少将,而且因年仅37岁,成为美国陆军中最年轻的少将。人们在惊叹之余,不禁会问:是什么让他获得如此成就?答案很简单,对轰炸机的热爱。

首先,他善于研究战术。自担任第305轰炸机大队指挥官并开赴欧洲战场,他敏锐地发现轰炸机群在空袭时,总是过早采取规避防空火力网的战术动作,导致很少击中目标。于是,战斗之余他潜心研究,并对轰炸机编队和战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一天,他对手下发布了“不许采取规避战术动作”的命令,并保证此战术能“以更少的损失击中更多的目标”。果不其然,此战该大队仅有6架飞机被击中,但击中的目标却是其他大队的两倍,从此,“无规避行动”成了轰炸机的标准战术。

其次,他身先士卒。李梅尽管不善言谈,甚至冷酷无情,但他每次执行轰炸任务时都要亲自带队,甚至是他已经担任第3轰炸机师师长,依然亲自率领146架B-17轰炸机,在超出护航战斗机范围的情况下轰炸德国雷根斯堡,此举深受手下拥戴。

更重要的是,李梅崇尚“以暴制暴”并对此坚信不移。他强调,“士兵过多关注战争的道德并深受困扰,就不是合格的战士”;“如果杀死足够多的敌人,他们才会停止战斗”。正是基于这种观念,让他成为将轰炸机变成杀人机器的天才。

然而,李梅“火攻东京”的经验来自武汉。

1944年8月,战功卓著的李梅晋升为少将,前往中国战区担任第20轰炸机联队司令。此时的日军为打通所谓的“大陆交通线”,正进行着豫湘桂大会战,先后攻占了四个省、一百多座城市,时任中美空军混合作战司令的陈纳德十分着急。

他将目光盯在了武汉,作为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型城市,被日军占领后建成了在华中地区重要的军事基地,全市遍布各类仓库和据点,是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补给枢纽。同时,武汉距离位于成都的美军轰炸机基地并不远,十分适合反复轰炸。

于是,他决定利用第20轰炸机联队新装备的100多架B-29轰炸机,对武汉汉口进行毁灭性打击,切断日军补给供应,以此扭转战局。这个方案,随即得到了李梅的双手赞同和鼎力支持,因为他也想通过轰炸来检验新型轰炸机的作战效能。

但现实是,普通炸弹的轰炸效果并不理想,善于研究的李梅发现,当时的武汉城大都是木质结构的房子,非常适合用“火攻”。他立刻想到了美国新研制的M69航空燃烧弹,它可以穿透大多数木质结构为主的建筑,并造成难以扑灭的大火。

为了避免伤及无辜,在空袭前以空投传单、秘密张贴标语的方式,警告市民提早避难。于是,武汉人忽然扶老携幼、挑箩挟筐,纷纷避往乡下,就像天气潮变,蚂蚁搬家一样。12月18日,89架B-29对武汉日军军营和物资仓库实施了空袭。

尽管只投下了500多吨燃烧弹,但这种以集束投掷,到目标上方会自动撒开的方式,最终形成了一片长约3公里、宽约5公里的火海,汉口被烧了长达三天之久。至此,日军赖以生存的大批物资被烧毁,猛烈的攻势因此而减缓并开始回撤。

这次空袭对李梅而言,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实测燃烧弹,战术效果让他十分满意。几个月后,他如法炮制将东京也炸成了一片火海。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尽管武汉民众有所准备,但依然付出4万人被烧死的代价。战争中最痛苦的无疑是民众。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