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寄生蟹子
字数:3454,阅读时间:约1分钟
编者按:17-19世纪在西方被称为“风帆时代”,在西方文化中,它是浪漫与勇气并存,野蛮与文明交织的时代。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大体处于明崇祯至清嘉庆时代(1628-1820),在这个近两百年的时期里中国水师与西方相比,到底处在什么水平上呢?
▲郑成功舰队与荷兰军舰交战
与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中国战船技术水平最高的时代并不是郑和时代,而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具体而言应该是17世纪后50年,也就是明清之际。由于明末郑芝龙和郑成功海上力量的崛起,以及郑荷、清郑之间的战争,中国战船的技术水平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中国也出现了有双层火炮甲板,配炮36门的大型战舰(大鸟船),郑氏水师有,清军也有。当时的西方战船没有水密隔舱结构,所以可以贯通布置多层火炮甲板,而中国战船是怎么做到的呢?
▲清代的册封舟,双层火炮甲板,至少配炮24门
其实很简单,就是保留原来战船的全部结构,在主甲板上再搭建一层甲板,最上层甲板仅比尾楼略矮,由于是额外加上去的,所以不需要水密结构,这样原来的主甲板就成了下层火炮甲板,新搭建的甲板最为上层火炮甲板,下层搭载4-8门重炮,上层甲板搭载5-9门轻炮,船首安装1-2门大炮,就可以保证18-36门大炮的装载量。像这类战船,清郑两军共建造不下100艘,一度成为当时主力。后来还被清朝选为册封舟出使琉球。
▲作为中国人,我当然希望这张图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不过事实很有可能不是这样的
有不少读者会认为郑和时代的宝船结构更加坚固,其实不然,首先并不是船体大就一定坚固,说个不恰当的例子,50万吨级油轮比航母大很多,难道它会比航母更加坚固?其次是郑和宝船的体量到底多大目前尚无定论,不过“长44丈,宽18丈”这个记录不可信的观点逐步被人们接受。另外郑和时期,船上虽然装备火炮,但是以碗口铳这种早期火器为主,后坐力小,对船身冲击小。戚继光时代,明朝仿制了欧洲的发熕炮,也就是前膛加农炮,就是这样的炮,当时的船上也只装备1门,还得垫上稻草减小后坐,否则巨大的后坐力可能损坏船只。而到了明清之际,船上装备几十门前膛加农炮火炮,其船体结构强度自然要高得多。
▲碗口铳,这类火炮后坐力自然无法与前膛加农炮相比
康熙平台之后,由于农业国家维持如此巨大的水师花费不菲,同时边患已经转移到西北内陆,因此水师的大型战船(大鸟船)被裁撤,赶缯船成为主力。由于船只体量不断减小,火炮数量也不断降低,根据《闽省水师各标镇协营战哨船只图说》等史料记载,军用赶缯船的火炮已经下降到6门,艍船只有2门。这样的船对于西方迅猛发展的海军力量来说,没有任何战斗力。
▲赶缯船,这张图绘制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期间
▲现代学者复原出的赶缯船(四丈六尺型)
不过乾隆末年的华南海盗之乱,却让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再度提升了水师实力,虽然面对强大的英国海军依然没有什么用。华南海盗的故事,我们可以从香港电影里面了解一二。香港有不少电影反映海盗张保仔的,但是实际上张保仔还算不得第一大盗,第一大盗非蔡牵莫属。蔡牵自称“大出海”,连当时的郑一、郭学显等人见了都得恭称其为大出海,更不用说张保仔等人了。而蔡牵当时最大的对手就是李长庚。当时由于华南海盗拥有许多大船,水师原有的赶缯船、艍船等已经难以匹敌,故而巡抚阮元和提督李长庚等选用广东米艇作为战船。
▲米艇,后来发展为一种优良的战船
米艇体量比赶缯船大,但是操作却比较灵便,长宽比大,航速快,甲板面积也大,能够装备10-12门火炮,一度成为水师主力,蔡牵等极为惧怕。后来蔡牵花巨资打造了更大的战船,并且也建造了很多米艇,清军优势不再,甚至李长庚的提督座船在战斗中靠帮到了蔡牵的座船上,但是由于蔡牵的船大,其船舷比李长庚的还要高出接近1米半,清军根本无法登上海盗船。而且由于米艇细长,其结构也有不足,导致在台湾海峡航行时,如遇恶劣天气,往往船毁人亡,最终李长庚选择使用福建同安船作为战船。
▲同安船,这幅画绘制于1810年左右
同安船长度要小于米艇,但是长宽比更小,船体结构更加坚固,航速也不慢,赶缯船的偏航问题也得到了有效地避免,装备了8门1500斤以上重炮,威力巨大。同安船由于优良性能,一度被水师和海盗同时用作主力战船,同安船也堪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水师最为精良的战舰。关于同安船的情况,纪录片《再现同安船》有体现。据此,我们可以知道,17-19世纪中国最好的战船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大鸟船,一种是同安船,另外赶缯船和米艇也作为主力使用。那么这些船放到西方大体是什么水平呢?
▲英国“胜利”号风帆战列舰结构
▲装备140门大炮的西班牙“圣三位一体”号风帆战列舰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西方海船经历了卡拉维尔船、卡拉克船直至盖伦船诞生后,其造船和船只性能就已经超过中华系统的船只了。随着海战需要,西方盖伦船越来越大,终于诞生了风帆战列舰。这种军舰排水量普遍超过1000吨,大者可达到近3000吨,一般设置有2-3层火炮甲板,配炮74-120门,其最大者,比如西班牙海军“圣三位一体”号,有4层火炮甲板,配炮140门。西方在18世纪演化出了战舰分级制度,将风帆战舰分为6级,第1、2、3级为战列舰,排水量超过1500吨,配备火炮在74门以上;第4级为重型巡航舰(亦称为重型护卫舰),排水量在1000吨左右,配备火炮40门以上,第5、6级为巡航舰(亦称为护卫舰),排水量超过350吨,配备火炮20门以上;达不到定级标准的,均列为不定级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火炮数目均为大型炮,回旋炮不列入统计。
▲19世纪30年代广东水师大型战船
按照这个标准,这一时期中国实际装备过的最大的战舰大鸟船,也就是5-6级舰,其余的例如同安船、米艇、赶缯船等都属于不定级战舰,至于艍船也不过相当于西方的炮艇或者快速帆船(例如通报特拉法加海战胜利消息的“皮克尔”号)一类的船只而已。这也就很明显的说明了为什么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战船为什么没有任何战果。至于所谓的“九龙海战”,清军部队水陆夹击,才仅仅击退了英国的武装商船,等到面对英国远征舰队时,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鸦片战争时期的广东水师提督座船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寄生蟹子,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