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什么是经济学的铁律?

经济学中的成本,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代价。所以,当我们在谈论自由竞争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代价。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经济学,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浅显易懂,任何人都能明白,但这句话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很多人未必真正理解。

在经济学的假设中,资源总是稀缺的,我们要获取稀缺资源时就面临竞争。而我们为竞争得到稀缺资源定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未必是金钱,也可能是时间、精力或者其他机会成本。比如,你的朋友请你吃午餐,虽然你没有花钱,但是你欠了朋友一个人情,并且这顿午餐可能会占用你和你女朋友共进午餐的时间。这就是你的机会成本,也是为这顿“免费午餐”付出的代价。

另外,在经济学中资源稀缺性这个假设前提是很重要的。资源的稀缺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资源的稀缺性只有在自由交换的环境下讨论才有意义。比如,通常我们认为阳光不是稀缺的,晒太阳是不会有人跟你收费的,但是这种表述是没有意义的。假如今天你需要晒被子,但是天公不作美,下了一天的雨,这时的阳光就是稀缺资源了。因为你产生了对阳光的需求,这个时候阳光才有稀缺还是非稀缺的讨论价值。如果几天都不见太阳,你就不得不找到阳光的替代品,比如买一台烘干机,把衣服烘干。这台烘干机就是你获取阳光资源不得而付出的代价。

19世纪时期,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内容很有趣,大意是这样的:如果把太阳遮住,蜡烛需求量就会大幅上升,蜡烛工厂将忙碌起来,蜡烛工人就不会再失业了,收入也能够增加。所以看起来把太阳遮住似乎是一个解决失业问题的好办法。不过,这个好办法似乎忘记了遮蔽阳光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阳光是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遮蔽它,相当于花费成本去浪费天然资源。巴斯夏的本意当然不是鼓励人们去遮住太阳,他是通过这个例子告诉人们,当你在制造新的就业和收入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这一行为背后的代价,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代价,那些地位卑微的人不该为此付出的代价。

今天我们看遮蔽阳光这个例子有些匪夷所思。但是,这种例子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当经济下行时,反复挖路,带动基建、建材产业发展,人为制造就业。把修好的公路反复开挖,这与巴斯夏所说的遮蔽阳光,其实是同一种行为。挖路看似带来了生产与就业,其实社会为此付出了额外的代价。一条好路被破坏,花费额外的费用再把路修好,造成社会财富的净损失,这是看得见的代价。看不见的代价可能更大,如反复挖路可能引发价格信号混乱,导致基建、建材行业产能过剩。

不管经济是上升还是下滑,市场中作出正确决策的人获益,作出错误决策的受罚,这就是市场的价格奖惩机制在发挥作用。如果经济下滑时积极救市,这就相当于奖励作出错误决策的人,惩罚正确的决策者,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比如,2008年全球经济过热,金融危机爆发,房价开始快速下跌。但是,全球政府都紧急救市,错过了让市场出清,挤压经济泡沫的机会。之后在货币大潮下,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逆势上涨,然后一日千里。人为干预破坏了市场公平性,打击了投资积极性,引发了当下全球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这些看不见的代价,都是干预经济的代价。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基建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可以带来各种产业的兴旺。他们认为,乘数效应带来的收入,可以覆盖政府投资的代价。这种观点无疑是违背经济常识的。就和之前举例说的遮蔽太阳、反复挖路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一样。如果这种观点成立,就相当于“破坏有理”,“战争有利”。人类不需要从事创造活动,只需要反复破坏,反复修复,即可获得无数财富。但这可能吗?

渴望政府在经济衰减及危机来临时干预经济,本质上是那些做出错误决策的人拒绝接受来自市场公平竞争的惩罚。他们试图利用公权力来逃避惩罚,而那些做出正确决策的人则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