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亿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简单的生命,目前科学上无法确认生命是怎样从零到一出现的,有观点认为地外天体带来生命的原材料,例如彗星以及小行星撞击地球,带来一些有机物。目前科学家已经在陨石没发现过氨基酸和核糖等重要的有机分子。
另外一种观认为生命只诞生于地球之上,有机物是无机物在特殊环境中转化的,例如实验已经证明地球早期大气层在雷电的作用下可以生成有机物。
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我们已经了解生命是如何从1到正无穷发展的,在原始海洋中有机分子聚集成大分子最后到有机物,有机物继续聚集最后形成生命。此后一路发展演化,到今天地球上已经存在数百万个物种,它们分散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
生物过度繁殖的倾向
所有物种都有两个最本质的追求:一是生存、二是繁衍后代,这两个本能毫无道理可讲。一些性食类动物如螳螂等,在繁衍后代这件事情上是非常“费”雄性螳螂的,因为雌性螳螂有这样的习惯,在交尾的前中后期都可能吃掉雄性螳螂填饱肚子。但即使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情况下,雄性螳螂也会毫不犹豫的去赴约,这就是繁衍的本能驱使。
在这样的机制下,所以物种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那么就会产生一种结果,种群内的竞争压力变大,种间的竞争压力也会变大,毕竟地球上资源是固定的。每个物种的成员数量都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举一个简单例子,当一片草原上草食性动物增多,它就势必面临着填不饱肚子的情况,这样就会有一部分群体离开草原去寻找新的生存家园。
生殖隔离的出现
不同物种之间的鸿沟就是生殖隔离,它们无法进行基因上的交流,来到新领地的物种自然会面对新的环境,在自然选择下它们会向不同的方向前进化,时间久了首先出现亚种,在经过时间的积累最终新物种也就出现了。
因为资源匮乏的因素一个种群离开生存之地来到新的家园,或者说自然环境变化下的地理隔离,例如峡谷的出现让同一个物种被分割开来,或者曾经的岛屿被海水覆盖一半出现了群岛,曾经生活在一起的物种出现在不同群岛上,它们会逐渐的发展成亚种最终变成不同的物种。
例如加拉帕戈斯象龟就是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在那里共有14个岛屿,在海平面没有上升之前,这些群岛是连接到一起的,但是后来分开了,在每个岛屿上都有一种象龟,它们曾经都是同一个物种。“入乡随俗”才是关键,一个物种来到新的生活领地,不是在改变生存环境,而是被生存环境所改变,自然包括饮食方面。
鬣狗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它们是鬣狗科下成员的统称,只有四属四种分别是:斑鬣狗、条纹鬣狗、棕鬣狗和土狼。前三种都是肉食性动物,而土狼就比较特别,它们主要吃一些昆虫白蚁等。
能量金字塔
地球上所有物种都处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它们既有自己的猎食目标,同时也存在天敌。地球上能量的来源归根结底都是太阳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化下来变成糖类,这些能量一部分用来自己的生长繁殖,还有一部分被草食性动物吃掉。
因此植物类可以称之为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来“生产”能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化的细菌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生产”能量自给自足。而草食性动物就是一级消费者,它们是第一批消化利用生产者能量的物种。而一些小型食肉动物可以称为二级消费者,它们的主要食物是草食性动物,再往上还有三级消费者,它们可以吃草食性动物也可以吃肉食性动物。
但是这条食物链并非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因为能量金字塔的存在,在食物链越上端的物种它们占据的能量就会有越少,因此种群的数量也就越少。因为在能量金字塔的每一级都有能量损失,而第一级总能量是固定的,因此越往上能量越少。
说到最后
地球上出现肉食性动物是最佳的发展方式,自然而然形成的,我们可以看地球上数百万个物种它们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各不相同,海陆空全部都有,我们不吃的食物必然是其它物种的最爱,在物种过度繁殖资源确定不变的情况下,自然就会发展成这种模式。
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而灭绝,在此后1000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哺乳动物呈现爆炸似的发展,快速的占据了恐龙灭绝之后空出的生态位置,海陆空全部占据。可以说有喜欢的地方就会有生命,即使曾经吃草,迫于生存压力最终吃肉也是可以的,一切交给时间。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