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020年河北省衡水中学的一则新生报到须知的纪律要求条款,内容非常细致,要求非常严格:
第一,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学生可携带下列保质期较长的食品,如牛奶,饼干苹果,桔子,梨,香蕉等,未列入范围的其他食品不要带入。
第二,学生不许携带手机,游戏机,电子词典等电子产品,不能带刀具,棍棒,火种,漫画,球类入校。
第三,学生不能穿拖鞋进校园和教室,短裤或裙子要在膝盖以下,不能留怪异发型,女生不化妆,不戴首饰,建议开学前剪成标准发型,女生不留长发,不能染烫头发。
第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家长不要探望或隔门送物。
第五,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校服。
最后还有一条特别提醒,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家长配合遵守以上纪律要求,否则一经发现作违纪处理。
乍一看,确实感觉,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孩子们在这样的校园里生活一点儿自由都没有。不少网友纷纷开始吐嘈,说衡水中学的教学管理是孩子生活的紧箍咒,是自由的铁板衣,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急先锋。但如此严格的要求还有不少学校在模仿这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奇怪的是在如此严格的教学管理下,衡水中学岀来的学生大都是高校中的尖子生。受不了如此严格管理的孩子寥寥无几。
很多人做了家长后才慢慢意识到:对孩子过度的纵容和放养,满足的是孩子的任性和张狂,缺乏的是应有的规则意识。真正的自由从来都是与规则相伴而行,世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遵守规则这不是对孩子的羁绊,而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纵观那些犯罪的少年们大部分都是在家长的纵容下走向犯罪道路的,因此要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正常的人,你就要对孩子要求严一点儿。
我有一个朋友,年轻时对上学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她的家庭经济状况当时也不错,家长就让她任性一回辍学了。后来我们这些同学都走进了大学的校院,这时她又羡慕起我们这时拥有的自由。很自然她的生活层次一直很低。后来她的孩孑上了学,她就用自己的经历来告诫孩子们努力学习,她常对人说,自己的父母对她要求不严格,如果严格要求自己,她绝对不至于落到现在这个地步。
关于知识与学历。有个别人说:上学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都是打工?是的,不上学有极个别的也有当老板的,但我们曲指数一数,这样的人有几个,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知识和人生活的层次还是呈正比的。有人把985看成飞机,把211看成高铁,把普通的1本2本看成动车,把3本和专科看成特快,其他的都是摩托车,是有一定道理的。学历和知识虽不等同,但学历那可是敲门砖,你不是985不是211高校毕业生想进理想的企业?很难!怎样进985,211拿高考分数说事,拿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说事。
再说说吃苦的事。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不能吃上学的苦,那你就准备吃生活的苦。如果你不吃上学的苦也不想吃生活的苦,总觉得自命不凡,一下子就能做出非凡的成就,不好意思,你是在做白日梦,你不是真正的千里马,谁也成不了你的伯乐,所有的路都是你自己选择的,不要动不动就怨天尤人,要怨也只能怨你自己,因为你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在最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时候放纵了自己,在最不该享受自由的时候放飞了自己。
再说说时间。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公平,都是24个小时,有的孩子拿着这24小时去学习去运动去休息去学知识去增长见识,为自己以后的路打下地基。而有的孩子整天玩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80岁才干的事情,等到他80岁的时候不得不为生活去奔波。这些孩子总觉得自己还很小很年轻,什么事可以明天做,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把你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明天,那么你将会错过很多机会。这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任由宝贵的时间从身也溜走。
再说说手机的事。手机是大人们进行通话交流的工具,你偶尔用一下休闲娱乐,舒缓舒缓压力也是可以的。但你不能用它来消遣,因为你还没有长大,你的大好年华不要过早地虚度。如果你在最该学习的时候选择了消遣,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了安逸,那么等待你的必定是一个惨淡的人生。这是对自己习惯的要求不严格,许多人都明白上学时玩手机会耽误学习,可忍不任还是要玩,这是对自己的不严格要求毁了自己。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一次演讲中说:对于中国教育,我们要有一种极度的忧患意识,他非常赞成对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他还说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须要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的。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很有可能是大师级的人物,绝大多数的人是不会感到快乐的,大多数的孩子都是不得不学,或者是知道学习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性而不得不去学的。
对于一个孩子的学习必须有惩戒,甚至是严厉的惩戒,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的一代。有惩戒就会有抵触,有规则就会有疼痛,而孩子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能之间约束自己的言行,克制自己的欲望,端正自己的举止,摒弃自己的不足,然后一路向上,走向一成功。
对孩子,家长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严师才能岀高徒,对孩子纵容娇惯,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更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中国教育需要这样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