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在,长江刀鱼濒临灭绝,2012年的时候,一刀难求,一条长45.3厘米、重325克的2012年“长江刀鱼王”,拍出了5.9万元的天价,相当于每克182元。很长一段时间,商家开出了8000元+/斤的天价都有价无市。
为什么,长江刀鱼会消失呢?
刀鱼是一种季节性洄游鱼,刀鱼在海洋不会集成大群,多分散在沿海及附近海域的底层,属近海底栖鱼类。进入江、河、湖口附近才逐渐集成大群,由底层上升到中、上层。多栖息在水流混浊的水域中,清水中较少。它们每年春天从大海洄游长江,在长江中下游分布甚广,从长江口直至洞庭湖一带,包括各通江河道和湖泊,当年秋天,孵化后的小刀顺流返回近海,长到第三年再洄游入江。
刀鱼之所以消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过度捕捞,另外一个是产卵地的破坏,最后就是长江的污染。
因为刀鱼十分鲜美,深受市场喜欢,为增加捕捞量,部分渔民用网眼直径小于4厘米的私网,过于细密的渔网让鱼苗难逃厄运,使上游水域近年来刀鱼产量直线下降。
1973年长江沿岸江刀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02年的产量已不足百吨,2011年仅12吨,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而随着产量的降低,价格逐渐高涨,许多渔民为了利益,更加大了对刀鱼的捕捞,在六七十年代江刀重量普遍在二两五以上,二两五以下的较为少见,随着过度捕捞,江刀的濒临灭绝,规格的标准已被迫降至二两。
江刀产卵场地主要在洄游路线上的入江河流与江水交汇处,即水流较缓的河汊地带,环境越隐蔽,条件越适宜。例如,黄浦江属于长江的一条支流,但江刀一般不会在黄浦江中产卵,而是在汇到黄浦江的浙江省天目溪产卵。
目前,因为经济、生活发展等原因,诸如此类“支流的支流”被不断填埋、改道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近三四十年,此类地带大多数被建设为水闸等水利设施,不少产卵场地的江底都被人工硬化。破坏了江刀等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们难觅产卵场,也就无法正常大量繁育。
刀鱼是洄游鱼类,如果说长江沿线哪怕有一公里或者两公里沿线水域水质状况不好,刀鱼洄游就过不了这个水域,使得整个洄游活动终止。
上世纪80年代,监测江段的污染带长400多公里;1992年,污染带增加至500多公里;2003年以后,污染带则延伸到600多公里。据称,污染带水质大多劣于三类。
江刀很难穿过不符合生存需要的污染江水段,洄游的路线在近几十年一再缩短。从长江口至湖南洞庭湖,自古皆为江刀出产地,到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湖南湖北江段的江刀已消失。两三年后,江西江段的江刀难觅踪迹。1996年左右,安徽江段也无法形成江刀鱼汛。1997年左右,江苏南京段没了江刀鱼汛。目前,长江全江均没有江刀鱼汛。
不仅是江刀,目前如鲥鱼、河豚、河鳗等长江流域中的大量鱼类种群都处于濒危的险境,鱼类资源的减少不仅会使人们舌尖上的美味成为历史,更重要的是对整体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当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发生变化时,整个生态链也会随之改变。比如,长江生物链断裂,中华鲟、白鳍豚等庞大物种缺少丰富的食物资源,进而就会造成更多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
可以说,这是长江对人类的惩罚。现存长江鱼类,相比过去,呈现小型化、低龄化趋势,代表其繁殖能力下降,种群质量下降,渔民想靠捕鱼赚钱,已经不再可能。
如何拯救江刀
长江刀鱼的娇贵“名声在外”,刀鱼离开水面四五分钟就会“断气身亡”,这样的特性着实给长江刀鱼的人工驯养带来莫大的挑战。除此之外,长江刀鱼对水流、甚至声波都极为敏感,养大它已经不容易。江刀人工繁殖试验已进行30多年,但一直没获成功,一旦进入池水之中,不再参与洄游的江刀品质与湖刀无异,且难以性成熟,成为无繁殖能力的“老头鱼”。
2012年的时候,世界首次全人工繁殖长江刀鱼才在江苏获得成功,但目前刀鱼成活率和产量还是不高,人工繁殖刀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恢复长江的生态,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国家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之所以10年,以四大家鱼”繁殖成长需要4年左右,禁渔期设置10年,可以让鱼类繁衍两三代,这样鱼儿数量不断恢复,个体也能越来越大。
到时候,性成熟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的长江刀鱼群落很有可能会率先恢复、增长。那个时候,刀鱼或将再次成为长江主要的经济鱼类,走上中国人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