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长城,真的是“暴政”剥削吗?

民间有这么一例广为流传的传说,因为丈夫被强制征用去修长城,且不幸遇难,作为妻子的孟姜女跑到长城边去痛苦,结果硬是把长城给哭倒了。古人信天命,长城遭哭垮被认定为秦始皇这个行为不得天命,上天也要惩罚,渐渐的修长城就成为对秦始皇暴政的血泪控诉。

然而修长城真的能算成秦始皇的暴政吗?我个人认为不应该,有点为了批判秦始皇是暴君而批判了,是牛嘴不对马头。

1、劳工是有工资的,还不低!

很多人一说到秦始皇修长城,往往会脱口而出“秦始皇征发百万民夫,是对老百姓劳动力的剥削”,然而从1975年12月在湖南云梦县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秦律·司空》记载来看,应该不算是剥削,是合理招募,甚至可以时髦的说“解决就业”。

有罪以貲贖及有責(債)於公,以其令日問之,其弗能入及賞(償),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錢=钱)。

当时的秦律就算是罪犯工作,都不会白工作,是要给工钱的,工作一天抵偿八钱,如果需要官府包吃,那就工作一天抵偿六钱。

同时《司空律》记载,秦国官方粮价禾粟一石值30枚半两钱,秦制商鞅量1石相当于120斤左右,一枚半两可以买到4斤粟米,劳工们1天得8钱,完全可以养家糊口,甚至可以说待遇还不错。

2、孟姜女事件张冠李戴

孟姜女故事的源头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当时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在丈夫死后,要求他的领导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表示对丈夫的尊重。那时秦始皇还没有出生。

汉朝的刘向在写《说苑·善说篇》时,觉得情节太干瘪,加了点戏曲元素,写道“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说杞梁把城墙给哭垮了,不过背景没有变,开头强调是周朝的事。

不过当时间走进唐朝的时候,故事彻底变味了,同样的故事,唐代诗人贯休用一首《杞梁妻》,来了个彻彻底底的张冠李戴。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贯休把杞梁之妻从周朝移到了秦朝,且还给它添加上了政治意味。杞梁之妻不是哭倒一般城墙,而秦长城,以此反证秦之无道。

可能是历朝历代对秦是残暴王朝的盖棺定论,也可能是写现成的历史人物容易被抓住胡编乱造。自此之后,杞梁妻哭长城的故事开始向孟姜女哭长城转变,名字不同,但汤是一样的味道。

3、修长城是农耕文明最省钱的法子

修长城并不是秦始皇的突发奇想,秦始皇也不是凭借一人之力建起了万里长城,秦始皇更多的是将曾经的燕国、中山国、赵国、秦国所造“拒胡长城”给连接起来。

与此同时从先秦诸国均以长城防御游牧民族来看,长城是被实践过,能有效防御游牧侵扰的利器。至于长城是如何做到被肯定?很简单,农耕民族和游民民族作战的最大劣势,就是士兵的机动性。

依靠着自己的机动性,在巨长的中原王朝边境线上,游民骑兵可以轻易在任何地方进出中原劫掠,甚至不用出动大军团,三五结群的也能抢一波。而当中原军队集结,游牧骑兵早已跑得不见人影。面对不知会突然从那冒出来的游牧骑兵,中原王朝很难有财力跟它们躲猫猫。

长城的出现则是有效的阻挡住了游牧骑兵南下,每一段城墙仅需少量士兵把守,游牧骑兵就很难一跑而下,必须下马攻城。而这种情况下,游牧骑兵若少了,它根本攻不下来,最大化的杜绝了普遍性的少量游牧骑兵侵扰,为长城内的百姓换得日常安宁。

相对的,若进攻的游牧骑兵多了,长城又可以作为很好的缓冲之地,为中原军队的援军争取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长城它是铸城相连,间接为士兵长期驻防边境提供了住所,使中原军队在进攻和防守上可以两不误,卫青、霍去病打匈奴时,均以长城各据点为基地出军。

正是因为长城在漫长国境线上,被实践为防御游牧外敌最有效手段,且也是最省钱的。此后的历朝历代均又延续这个政策,我们所熟知的汉、隋、唐、明都曾大规模修建长城,若修长城是“暴政”,那么后世帝王不是傻到家了?

综上可见,修长城从实践作用上看,不但有利国家整体安定,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根本不是无偿征用剥削,所以秦始皇修长城这件事谈不上是”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