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关于婚姻的定义,最早可查阅的来自《礼记》。《礼记?昏礼篇》曰:“昏礼者,将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其中婚礼又称“昏礼”,来源是婚礼在黄昏时刻举行。
可见,古代中国婚礼的核心就是延续后代。其实,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她们一般都是被视为生育孩子的工具。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是由“礼”建立起来的,“礼”是人们安身立命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也是国家政治实施的纲纪。因此,作为人生大事的婚礼也不例外。
传统婚俗讲究“三书六礼”,十分周全,且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礼记》、《仪礼》都对此有所记载。??
如《礼记》载:“昏礼者,……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由此可见,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
所谓“三书”,就是奉行六礼应备有的文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男家交予女家的用作确定婚约的书柬。
礼书,女家详细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的书信。
迎书,迎亲当日,男方送给女方的书柬。
而六礼,则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礼节。
纳采,就是提亲;问名,则是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这两项一般由男方请的媒人负责。
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相配,以决定这婚事是否吉利,若八字相合,这门亲事也就定下来了。
纳征,也称纳币、过大礼,就是男方家将聘礼送给女方家。直到现在,这一习俗仍是婚嫁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许缨,即女家接受男方的聘礼。
请期,又称择日,就是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亲迎,就是新郎亲至女家迎娶。它关系到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最基本依据。
六礼已毕,仅仅意味着结束了成妻之礼,还需在第二天完成“谒舅姑”,就是拜见公婆。如果公婆已去世,要在三个月后到家庙参拜公婆神位,即“庙见”。
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媒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先秦的史书及典籍里,有大量关于媒人作用的记载流传下来。如“男女无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处女无媒,老且不嫁”。
也就是说,沟通男女双方的唯一媒介即为媒人。无媒不婚已成为人们行为礼仪的社会共识。
由媒人牵线,还可起到防淫乱。如《白虎通?嫁娶》曰:“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
可见,媒人也是正式婚姻程序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实际上,我们今人的婚俗,也是在“三书六礼”的基础上进行精简,更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以及万事崇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