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配后,公螳螂都会被母螳螂吃掉?

在地球上,生物种群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繁殖方式,但是有一种该生物是令人非常惊讶的,那就是“螳螂”,这种生物不仅需要繁殖,大多数的螳螂还会因为交配而丧命,这可以说非常奇特。

并且在所有的生物种群之中,似乎只有“螳螂”才有这样的命运,所以这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热议,那就是螳螂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但是通过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发现并非是所有的螳螂都具有这个特点,如今这个结论已经发表在了《Biology Letters》杂志上。

也就是说,还是有极少数的螳螂能够避开被交配后丧命,被吃掉的情况,这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情况。

螳螂的天性

螳螂是一种分布非常广泛的物质,除了极地区域之外,在世界其他地带基本上可以找到,当然主要也是因为该生物种群的数量非常大,根据科学记载数据显示,在全世界,我们已知的螳螂数量是达到了2000多种左右,而中国就已知约147种,所以螳螂分布种群数量大是有原因的。螳螂的长相非常奇特,在古希腊的时候,不少人将螳螂比喻成“美少女”,因为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这就是它的基本情况。

螳螂与大多数生物一样,生存和繁衍是动物的天性,但是螳螂交配后吃掉公螳螂也是该生物的天性,是属于螳螂的生存捕食的本能,所以万物非常的奇特,螳螂交配后吃掉公螳螂就不奇怪,这只是它们一贯的生存理念罢了。简单地来说,螳螂是为何生存而战。曾经生物学家里斯克和戴维斯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那就是专门研究进行对螳螂饥饿状态下的交配情况。

科学家进行了三组实验,主要是针对母螳螂进行的,一个饿4天,一个饿8天,一个不进行饥饿。结果发现,饿了8天的母螳螂,根本没有给予公螳螂的交配机会,直接吃掉,饿4天的是部分被吃掉,而没有饥饿的螳螂交配完成,也完全生活下来了。这说明什么问题?螳螂可能是因为交配饥饿所引发的事件,当然这是处于部分的实验,因为也有实验研究出新结果,就是我们说的其他情况,螳螂并不是所有状态下,都会被吃掉,还有一个实力征服的新研究来了。

跳羚螳螂:被吃掉,只因你不强

近日,科学家们在《Biology Letters》杂志上发表了新研究结果,证明了并不是所有的螳螂在交配之后,都会出现吃掉公螳螂的情况(上面我们也提到杂志),跳羚螳螂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性食的螳螂在交配中也会具有独特的方式来迎战这一切。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给出了这一结论,那就是跳羚螳螂雄性不仅可以成功交配,而且不至于在交配过程中不至于被毫不留情地杀死,这又是什么情况?

科学家们发现,在跳羚螳螂交配之前,雄性和雌性之间在最初接触的时候,就会展开一次“大战”,并且用自己的力量来压迫交配的对象,当雌性赢得斗争时,它们总是吃掉雄性,然而当雌性输掉之后,就要臣服于雄性,大大增加交配的机会,最终还能够完全地摆脱最终被雌性吃掉的命运,所以我们说跳羚螳螂能够避开被吃掉的结果,只因为自己很强,能够让雌性屈服在自己的脚下。

这就是跳羚螳螂的特殊情况,当然对于跳羚螳螂来说,也并非所有的雄性跳羚螳螂都能够压制住雌性,与雌性交配,逃命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如果等待雌性补充体量之后,还是有被吃掉的可能性,所以螳螂的交配整体上来说,可能对公螳螂的威胁还是最大的。

被吃掉也是“螳螂的无私奉献”

为何这样说?虽然相对而言,雄性的生命更加低微,能够在交配之后侥幸活下来的并不多,但是这也是“公螳螂”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因为科学家们通过对交配之后的母螳螂进行分析,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被吃掉的公螳螂,身体之中90%的氨基酸会传递给了下一代,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公螳螂”用身体在养育自己的后代,所以这是一种“无私奉献”了。

不过相对于公螳螂来说,也算是“为爱而死了”,俗话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螳螂就有这种情况,完全是属于下半身思考问题的生物,只要有母螳螂来吸引,基本上都是逃不开的,所以这就是螳螂之间的特殊交流,一种无法逃避的“为爱而死”。

总结

跳羚螳螂算是螳螂物种群体之中的一种特殊生物,靠自己的实力,征服自己的配偶,这样来求得一次生存,也是复活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模式,但是对于大多数的螳螂来说,是很难避开被母螳螂交配之后吃掉的命运,虽然是具有付出的一面,但是在这种状态下死去,也是无比惨烈的。如今可以总结两者情况会被吃掉,第一就是饥饿,第二就是实力问题,还会不会有其他研究结论,我们就等待科学界来验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