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弓弩拉力标准:十二石之弩需要多大劲?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习惯使用“石”之类的重量单位作为弓力的单位了。比如《荀子·议兵篇》说:魏国的精锐武卒“操十二石之弩”。这“十二石弩”的弓力,大约就是360公斤。

▲先秦弩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为吴国选拔武卒,也要求“能操十二石之弓弩”。秦汉时期也是如此。常见的汉弩中,“一石弩”到“十石弩”,其中“九石弩”的弓力大约是267.84公斤。

到了魏晋时,弓力依然是选拔士兵的主要标准。《晋书·马隆传》记载,西晋武帝咸宁年间,马隆为讨伐河西鲜卑的秃发部选拔勇士,要求至少“腰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弓力折算,大约就是需用“腰开弩”的方式引得237.6公斤的弩,用徒手的方式开得26.4公斤的弓才算合格。

由于中国不同时期度量衡的差别,西晋时期的三十六钧(=九石)弩的弓力,同西汉时期的九石弩的弓力相差了不少。《北齐书》上记载,北齐猛将綦连猛在一次与梁国使节比拼力道中,曾瞬间爆发、同时开了四张“力皆三石”的弓。与魏国精锐武卒同样的十二石弓力,折算成公制,却是633.6公斤对360公斤的巨大差距,如此看来綦连猛简直是怪物一般的存在。

相较之下,《金佗稡编》中“生而有神力,未冠,能引弓三百斤(大约189.9公斤),腰弩八石(大约607.68公斤)”的岳飞(公元1103年~公元1142年),以及《元史》中“猿臂善射,挽弓三石强(超过227.88公斤)”的木华黎(公元1170年~公元1223年),似乎就显得稍逊一筹了。

弓力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为杆秤称量;一为坠以一定分量的重物。弓力会随着季节与时间的变化有较为明显差别。冬天干燥时,弓力最强;夏天潮湿时,弓力最弱。另外,同一张弓,早间与中午的弓力也是有些许差别的。

直接把重量单位转用为弓力单位的方法是相当简单方便的,可是到了明清时期,不知缘于何种原因,以“石”、“钧”、“斤”、“斗”等单位表示弓力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少,转而流行使用“力”作为弓力单位起来。明末尚有宋应星(公元1587年~约公元1666年)的《天工开物·弧矢篇》,以重量表示弓力——“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70.8公斤)”。

到了清朝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恢复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停止的武举“技勇(武艺与勇力)”考试之时。重新制定的考试内容,明确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为三档弓力标准。然而我们至今不能确认,明清时所谓的“一个力”,到底是折合九斤四两还是九斤十四两。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文章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