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水浒》中知名度最高的梁山好汉之一,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豪侠和大闹野猪林的义气,让他成为梁山英雄中集侠义于一身的人物。
此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花和尚倒拔垂杨柳”的情节了。
鲁智深,原名鲁达,原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手下一名提辖官,因拔刀相助落难金氏父女,三拳打死自称镇关西的郑屠,到山西五台山出家当和尚。
后因两次违犯寺规,曾在五台山于酒醉之后“便得力发,只一膀子”,将“亭子柱打折”展现出惊人的硬功,却惹恼众僧,被长老推荐至东京大相国寺安身,负责管理菜园的日常工作,“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一节就出自这里。
《水浒传》第七回提及,鲁智深与众人喝酒,门外老鸦呱呱叫,扫大家酒兴,原来是“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咶到晚”,众人提议拿梯子来拆掉老鸦巢,鲁智深则乘着酒兴,要在众人面前露一手。
于是,原文是这么描写的:“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这里两次提及鲁智深所拔是“绿杨树”即杨树,而不是“柳树”。
那么,小说这一章节为何命名为“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而不命名为“花和尚倒拔绿杨树”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垂”字。
一提到“垂”字,很多读者就会将它与柳树联系起来,柳树因枝条下垂,故称所谓“垂柳”。如南朝梁简文帝《长安道》诗:“落花依度幰,垂柳拂行轮。”元萨都剌《游西湖》诗之六:“垂柳阴阴苏小家,满湖飞燕趁杨花。”艾芜《鞍钢啊,我回来了》:“街灯灿然,垂柳袅袅,高楼栉比,马路广阔。”
实际上,杨树也有“垂”。唐代白居易就有诗句:“妾弄青梅依短墙,君骑白马伴垂杨”。
在《水浒传》中,提及“垂杨”有三处:
一是第九回柴进大石桥庄园:四下一周遭一条阔河,两岸边都是垂杨大树。
二是第四十八回祝家庄:绕冈一带长流水,周遭环匝皆垂杨。
三是第九十五回杭州菜市门城外:袅袅垂杨影里,茸茸芳草郊原。
而提及“垂杨柳”只有一处,即第三回渭州潘家酒楼:三尺晓垂杨柳外,一竿斜插杏花傍。
其次,至于“杨柳”,最早出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因此,它最早的意思就是柳树。因为一到春天,柳树就会飞絮,很容易引起古人的伤感。
那么,柳树为何会被称为“杨柳”?
清朝杜文澜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曰:“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
之后,明代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将以上传说进一步演绎,使得该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来,“杨柳”频繁出现在中国文学中,不仅指杨树和柳树的合称,也专指柳树。如萧悫《秋思》:“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可见,把杨柳阐释为柳树,更符合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