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设厂家属区,特殊的小村庄,是老重庆的样子吗?

从杨家坪直港大道口开始,直到袁家岗田家炳,绵延数十里,都曾经属于重庆建设厂范围。

早些年建设厂生产部门搬离,空出的土地被迅速开发成了华润24城。今天,世人只晓万象城,无人知道建设厂。

除了我这种从前在三线企业长大的人莫名固执地记忆着昔日的机器轰鸣,还能以地理位置判断过去的建设喧嚣,人们其实都是善于忘记的。

忘便忘了罢!更好的生活,更时尚现代的形象,就像风情万种的时髦女郎,吸引眼球的力量自不是土布荆钗所能比拟的。

建设厂厂房区现状

我也挺喜欢漂亮,只不过在喜欢之余,总有些不得声张的遗憾,就仿佛如愿娶得美娇娘,却在每一个幸福的关键点上,要迫切给予分享的对象偶尔要包含过去的那道愈发淡化的影子。

那道影子一直坚持着存在,它便是至今犹在的建设厂家属区,主体名字叫民主村。当我怀念过往,想起美丽的子弟校同桌时,我常会去那边实地“考察”,在陈年的旧砖墙旁,婆娑的黄桷树影下,温习形只影单的青春。它太单薄,若没有环境的加持,瘦削的影子都不知将投向何方。

动迁通知

可惜,再一次前往时,我发现了一纸动迁通告。天天说狼来了,狼真的来了。城市建设视而不见超过十年的的建设厂家属区,终于迎来了注定的命运。

本次拆迁包括民主一村共19栋,杨家坪正街1号共6栋以及杨家坪正街9号共3栋。在它们离开前,我得好好走走看看。

1、童年

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肯定不会伸展进网红景点;一个城市的记忆,也不会附身于旅游景区。

它们是生活的点滴,是时光潮汐退却后残留在岁月沙滩上的痕迹;它们是一种“散”,而非轻而易举的“聚”,概括起来让人收获得毫不费力。

通向记忆

重庆人的记忆,凌乱庞杂,无边无际,但走向民主一村的破旧小街,能让你一点一点捡拾到一些。

当时的这一片,四通八达,沿着错综复杂的小巷,你能走到劳动村、电影院、第三食堂…你可以找到以“建设”打头的小学、中学、医院、宾馆、商店…

整个厂区就是一座小城,无须出厂,便能解决一切生活娱乐需求。

如果父母是建设厂的人,下班后还会带回不少外面买不到的福利。一桶桶的清凉饮料,袋装的黄油冰激凌,还有油纸包着的老式月饼等,都是建设厂子弟忘不掉的童年记忆。

老屋锁春秋

吃饱喝足,搬张板凳坐在自家屋前,将课本摊在藤椅上做作业。隔壁的二娃躲在门背后,一遍遍问还有多久。

提前下班的母亲大人发现了你心不在焉的原因,拿起门口的拖帕“守护”,再一次探头探脑的二娃被逮个正着,抱着屁股跑出了刘翔的速度。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尽管你觉得自己如此无辜,却被惩罚在太阳落山前都不许挪窝,还必须加背一篇《蔺相如与廉颇》。

从此你不再视和氏璧为大国重器,却觉得“负荆请罪”用在不问青红皂白的大人身上最合适。

让你解脱的是“打酱油”,风风火火的母亲为你烹饪的红烧肉少了这味佐料,等着你利索地跑到街口买回来补救。

于是,你成了燕赵小卒,奔跑出去后却忘了赵武灵王的叮嘱。

我不买菜!

你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得了自由不卖乖。聪明的你决定替自己截留一只泡泡糖的支出,买完糖后还能灌进瓶子的酱油好像少得有些离谱。

于是你更加聪明地喝了一口,把嘴角故意染成酱色,带着伪装回复。

当然,结局无关乎智慧,关乎肉体接受痛苦的程度。

在这些老旧的楼群棚屋间穿行,记忆像开闸的洪水。冲刷走了你对现实世界的痴迷,而专注于遥远的回忆。那个调皮的孩子可恶的狡猾,在残破的砖墙上讪笑着,让你恨不能变成青苔盖住它。

住着童年

如今这里的原建设厂职工家属早已搬走,汇聚于此的住户大多是外来人口。年久失修,已经颓废破烂得像正在酝酿的化石。

即便是以狂野著称的“拓儿车”司机,也会在路口迟疑,不好意思地告诉你,“老师,勒点下车你自己走进去可不可以?里面路太窄了,不好开。”

如今,这里即将消失,是好事,但依然让人不想舍弃,我们记忆依附的实体,一旦失去,就真的只是记忆了。剩下的唯有加速忘记…

2、温暖

拆迁已经提上日程,但这里依然不紧不慢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你看不见任何的忧虑与不舍。

汽车川流不息地从路口经过,民主村、劳动村人声鼎沸地矗立在巷子里,偶尔的鸟叫,犬吠环绕耳畔,蔬菜水果叫卖声此起彼伏。

路边摊

缓慢地走进巷子深处,粗大的黄桷树开枝散叶,树旁通常会有个简易棚子,或者干脆就是露天摆了桌椅。

常有一群人堆在一起下棋打牌,帮榜子的人比下场的人更多。

岁月悠然,生活依旧。这些熟悉的慢悠悠的生活情景让人不由自主放慢思绪的节奏,而终于迎接到久违的轻松。

那便是老重庆的样子了。各式各样的小店,简单排列的小摊,在年轻人钟情网上购物的当下,这里仍然聚集不少“铁粉”,享受着原始的购物方式。

这里有新鲜实惠的蔬菜、鲜美的肉类,有充满人情味的烟火气,有极为惬意便利的生活。这里是真实生活的模样,没有任何粉饰美化,舒适与低成本在这里可以尽觅踪迹。

理发

各种各样的老店,修鞋的,换锁的,剪头的...在这样的老社区里,方便着大家的生活,也成了老居民们联系感情的据点。

从容地走下去,像走进了时光的裂缝,阴霾冬日很难见到的阳光,自罅隙内飘散出来,照耀着心灵,充满温暖…

3、味道

味道是藏在人们心中最深处的记忆,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只要那熟悉的味道还在,那份温情就不会变。

建设厂家属区在重庆美食江湖里,有着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

而我之所以一次又一次来这里,并不只是被“多愁善感”所驱使,还因为“贪嘴”。这里的美食,没有大牌林立,没有精致的装修,楼前搭个雨蓬,圈块地就算是个店,承包了不少口味刁钻的老饕的一日三餐。

火锅,楼里请

很多老居民把一楼改成了火锅店,简简单单的背景,普普通通的招牌,看起来十分的质朴,却挡不住它的美味。

有不少外地朋友问我最地道的重庆火锅在哪里吃,就在这种七拐八拐,藏在老居民区内的小馆子里。

我第一次吃“原子弹”就在这片火锅小馆子成群的街区,叫“小斌老火锅”还是“兄弟老火锅”忘记了。

在巷子深处,还有一家叫“牧马人老火锅”的店,可以说是初代网红店,最火爆时为了吃上它,需要排超过2小时的队。

拼了!

据说,当初有人打飞的从海南赶回来,就是为了在这家火锅店用它的免费咸菜下两碗白干饭。

除了火锅,这里的江湖菜也比较有名,最让人吃不够的是“曾真耙牛肉”,拳头大的牛肉块在沸腾的油亮发黑的锅中翻滚,让“肉食动物”大快朵颐后能三月不知肉味。

至于小面和各种小吃,做家常菜的菜馆,几乎是五步一家,十步一堆,也别挑究竟在哪家吃,很多小摊甚至没有名字。哪家的香味让你迈不动腿,你就赖在哪家吃一个扶墙而走便成。

写到此处,自当搁笔了。因为我饿了。是得邀约几个兄弟伙,在2号线谢家湾单轨站集合,去即将拆迁的建设厂家属区吃台火锅。

即便再也没有“老山城”可以辅佐,我们也能从舌尖的麻辣鲜香中品味出正宗的老重庆,亦能从毛肚鸭肠的脆嫩里,嚼出被时间变得更加浓郁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