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重庆是什么样子?

快过年了,记忆中从前在重庆过的年都是从采购年货开始的。

只是后来习惯了网络购物,而随着采购年货的带头人——父母的渐渐老去,终至力不从心,这“年”便蜷缩进记忆的深处,在偶尔的回想里漫一层惆怅的忧伤。

左思右想,大概是现代人过年时淡化了仪式感才让这年味愈发稀薄罢!

因此,我想在这个春节前夕,像父亲母亲往年一样,去赶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除了比当年的他们多戴只口罩,其他的别无二致。

赶场

1、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不需要“绞尽脑汁”地回忆,当年跟着父母赶场时候的情形自动跃入脑海。一定要趁早!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好一点的年货都是抢手货。就比如要买最新鲜的水果,最佳的操作方式是去得早,在卖水果的农民大哥还没担进市场前就把他堵在路上挑。

利用“信息差”不但能买到品相最佳的商品,还能把价格定义在一个相对便宜的水平。

但我到蔡家赶场并非来发挥继承下来的“精明”,而是追溯时光,重温小时候过年之欢喜。

煦煦攘攘

蔡家场一大早就特别热闹,用摩肩接踵,人潮人海来形容并不过分。

人们的喜悦之情与对过年的期许在这煦煦攘攘的地点变得如此整齐,让汇入人群的我有了儿时的单纯轻盈:就是想笑,像挂在檐下的风铃,这同样的目的聚成的风一阵阵吹来,便摇摆出情不自禁的清脆。

环顾周围,高高搭起的帐篷,通道内人头攒动,问价算账的声音磅礴拍向耳膜…噪杂的节前气氛便在这乱糟糟的感觉里清晰起来,更加强烈。

土货

逛惯了网上超市的我对这现场的集贸市场充满新鲜感。

到处是见缝插针摆设的小摊,卖衣服的,卖熟食的,卖生活百货的,卖玩具的,卖蔬菜水果的,卖肉类水产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要买什么呢?我买了只三角粑,托着它一口接一口地咬,就像在进食永不再来的童年。

2、物美价廉

这样的便民集市在若干年前,还是商品买卖的主要形式。

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气息,在这样的地方浓郁得像一壶酽茶,沸腾出“下里巴人”的浓香。你需要做的,就是花最合适的钱,替家庭找准最美好的消费体验。

幸福的味道

闻着烟熏味的肉香,自窄窄的入口挤进去,登时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首先看到的就是挂得满满当当的各种腊肉香肠。那就是过年的味道!

打整好的鸡鸭,带皮的五花,新鲜的黄牛肉…你餐桌上所有的丰富,都能在这里找到原材料。

关键的关键是,它们都相对便宜,新鲜又实在。

会过日子的叔叔孃孃像蜻蜓一样,在这些摊点间来往停顿,货比三家,找到最佳的质量与价格平衡点便开始下叉。大包小包地买好放在小推车上,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准备最丰盛的原料。

黄瓜便宜

走过肉食档口,便转入蔬果区。翻沙的番茄2元一斤,大棚的黄瓜2.5元,赶水萝卜只要1块,“高大上”的西芹也自降身价,只需要花3块钱就能买上一大把。

陕西的苹果4块,海南香蕉只卖2.5元,奉节的脐橙2元钱,便宜得让人怀疑真假。

捡到了耙和的孃孃笑容满面,连衣角都扇出了春天的味道;“占了便宜”的大叔,笑起来连皱纹都怕,悄悄地躲进未明的角落,落寞地看着突然找回青春的他们放肆地张扬。

我喜欢这平凡的知足常乐,人生最深刻的练达,就是从日常中收获到“灯火阑珊处”的快乐。

3、“江湖”规矩

蔡家赶场,经年累月,自然潜移默化形成了自己的规矩,有了自己的“江湖”道义。

靠近墙的两边给蔡家周边的农户商家,几十米长的斜坡上全部支着菜摊子。

新鲜的本地菜

他们手里的菜都很新鲜,几乎都是前一天才从地里摘下来,根茎上的泥土都还没干。

至于其他位置,谁来得早就是谁的,大家挨着摆下去,你卖你的折耳根,我售我的水白菜…互不干扰,各自安好。

什么菜都有

在市场里转悠着,我发觉一个现象,就是蔡家集市内基本不讨价还价,大家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只管埋头捡菜,过秤算钱。

因此,我最大的错觉可能是“在这里卖菜根本不要钱,捡就是了”。

4、年味吃出来!

赶场的魅力,不是玩,不是看,而是吃!

热气腾腾的白馒头、蒸笼里的白糕、刚摆放整齐的黄粑、刷好酱料的酱香饼、金黄色的油炸粑...看着眼前的情景,就像穿越到童年跟着妈妈身后屁颠屁颠赶场的感觉!

瓜子花生

慈祥的母亲,温暖双手递过来的包在报纸里的炒瓜子,那么香。不管是寒冷的雨淅淅的清晨,还是消散薄雾的冬日暖阳,都没有她蘸在喷香瓜子里温柔的关怀那么令人难忘。

我像小时候那样,吃下了五香瓜子的仁,还要嚼烂它的壳,那种缠在舌尖与鼻尖上的五味杂陈的味道,像一粒时光的沙,被突然像风一样响在耳畔的妈妈的唠叨,送进了眼角…

那便是我们的年了!不单是温习某些过往,也不单是回忆幸福的味道。

而是,在绵延数千年的国人最庄重的仪式里,围炉夜话,与爱相守;而是,在不被时空允许,却被思想纵容的宇宙里,陪曾经像花一样年轻的母亲,在春节前去赶一次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