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孔子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南皮县志风土志下歌谣》出。
“仓廪实而知礼节。”管仲讲。
粮食,作为最重要的生活物资,古人已不厌其烦从多个纬度给我们做了说明。
没有饭吃要饿肚子,没有堆粮的仓库,粮食要坏,坏了的粮食不能吃,吃了要拉肚子。因此,总得有地方来储存粮食。重庆有个地方,曾经就是“仓库重地,闲人免进”的储粮基地,如今逐渐被现代化的仓储基地替代,失去了昔日的神秘。
有嗅觉敏锐的好游者自发前往,渐渐让这过去的仓储重地有了新晋网红的雏形。
粮仓群
这里叫长生桥,位于重庆南岸区,坐轨道6号线在长生桥站下,再换乘176路公交,便可到达。
1、一步之遥
当我第一眼看见规模宏大的粮仓,像巨人一般沉默地耸立列队时,心中升腾而起的是对自身渺小的肯定。
我极其奇怪地想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情不自禁地默念着“悄悄是寂寞的笙箫”。
冬日的阳光没有温度,但有提神醒脑的亮度,它们斑斑点点印在锈蚀的铁门,米黄色的砖墙上;它们冷静地躺在黑色的瓦顶上,根本不流淌,就那么静悄悄地强调着一种岁月凝滞的味道。
站
思绪便被带入过去时光。同样的阳光,还有冻疮缠身的过往,清晰地以一种温婉的痛苦把小时候带到眼前,让若有若无的寒冷成为一只在过去与今天之间来回翩跹的蝴蝶。
扇动一次翅膀,便在现实的心情里掀起一阵滔天巨浪。
此刻没有论证蝴蝶效应的必要,混沌理论也该收藏。我只是想在一个固执停在往昔光阴的地方,去捡起支离破碎的自己。
我在几乎每一个粮仓门前都看见了圆圆的磨盘状木制物什。理所当然地以为它们是在仓库里堆满粮食时放在顶部压仓的工具。
当适应了周遭环境,迈步前行不再是满足好奇,而是有了逆流而上,追溯历史的激情。
长排式粮仓
跳出只关注自身情绪变化的桎梏,便能够客观地表述眼见的事物:重庆的老粮仓大致有两种形状,最常见的是以长排式连屋为主,多为上个世纪50年代建造;另一种是桶式圆仓,锥形顶、圆筒身,形似传统农家的米缸,寓意五谷丰登,是典型的中国式外形的传统粮仓。
这片粮仓群在2018年已被列入重庆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
饶有兴致地走走停停,打量着一座座砖混木结构的庞大建筑,慢慢地就有了亲切感。
我尤其喜欢桶式圆仓,入角攒尖顶,筒圆身厚实,像一位憨厚质朴的农家大嫂,中气十足。
桶式粮仓
让人意外的是,有少量仓库还开着门。从门口望进去,昏暗的光线下居然仍能看见堆成小山一样的米包。
仔细打量映入眼帘的某栋仓房,用石灰腻子刷过的外墙很多地方都已剥落,露出下面的砖石;仓顶的灰瓦上长满青苔,揭示着这里上了年纪。
物以类聚
都说物以类聚,上了年纪的老人似乎也特别偏爱这里。在冬日暖阳能够照耀的墙边,不时能遇见一堆打牌摆龙门阵的老人。
安详的感觉,人们偶尔平静地说着话,像夏天的蝉,带来的不是喧嚣,而是动感的宁静。
回忆被神奇地转移进现实,过渡得没有一星半点的勉强。我徜徉进小时候,拉着阳光的手,对每天一日三餐的向往急迫地爬进心头。
继续深入粮仓群深处,还邂逅了专门过来打卡的一队外地游客。看见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知道,这个钢筋混泥土城市中特殊的地带,离成为网红仅有一步之遥了。
2、有故事的老街
给人间以烟火,却拒绝烟火。
粮仓群就是这样特殊的存在。在离它数百米远的长生桥老街,则没有了这种特殊,成为感受人间烟火的最佳去处。
从前
长生桥老街被誉为“粮仓博物馆”,大街小巷上充斥着砖木粮仓、泥巴土墙粮仓、圆形粮仓、混凝土楼房式粮仓…也排列着像从时光漩涡里拉出来的民间砖瓦房。
走在它的街道上,就像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镇上。反正我能身临其境地想起某一年小学时候,蹦蹦跳跳地飞在同样的石板路上,捏着一毛钱的大钞,兴高采烈地去街角的杂货铺买水果糖。
青石板,灰瓦房,弯弯曲曲的街道,童年的身影在流浪。
白日光,青砖墙,纹饰精美的木纹窗,少年的理想却是离开它的怀抱。
我们如愿以偿,住上了大楼房,开着数万到数百万的车,吃着来自天南地北的粮,连买东西都不用出门,按几下手机就直接送到。
可是,我们越来越想回去,回到很不方便的过去,哪怕那些年的冬天里会冻得不断跺脚,会为吃上一顿大肉欢欣鼓舞,会在爱得死去活来时仍舍不得牵她的手…
家
那时候我们住在筒子楼,玻璃破了也舍不得用玻璃补,就糊几张报纸,让寒风被奇闻异事吸引,忘了进屋。
那时候我们的故事早已陈旧,是一堆在搬来搬去的家的角落里的蒙尘之书,长时间备受冷遇,无人问津。
再打开它们实在需要足够勇气,却挡不住我们一定得找回自己的决心。
在长生桥的街头走一走,读读自己的心,你其实丰富得就像那些堆满粮食的仓库,让人羡慕。
可惜,我看见的老街到处残垣断壁,商店关门,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已经进入拆迁程序。
老重庆的记忆载体大概又要缩小一个范围了。但愿建设者能持修复之心,而非创新之志。
老街茶寮
长生桥老街上还有一家茶铺开着门,不如过去喝一杯老鹰茶,回味这趟旅行的滋味。在廉价的茶香里有着回忆的昂贵,只有不断地失去,我们才知道被忽略的一些拥有是如此难舍难离…
重庆有粮,曾经堆满长生桥。
看过了逶迤连绵的粮仓,自知此言不虚。
在长生桥看见不少人慕名来游,心中矛盾:既希望它保留原样,又希望它发展起来。我能设想到的最好的结局是,它因为故事的价值而不是网红的预期被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