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罗荣桓病故,毛泽东写下唯一一首悼诗:国有疑难可问谁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

1963年,在元帅罗荣桓的追悼会后的一个安静的夜里,毛泽东独自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这对相识36年的朋友,无奈的迎来了离别的时刻。

从1927年的秋收起义时期开始,廿多载革命旅程,两人共同走过。

毛泽东说罗荣桓可以“一生共事的人”,甚至还曾戏谑的说:

“凡是我倒霉的时候,罗荣桓都是跟我一起倒霉的,邓小平也差不多”。

是这位亲密无间的战友和无话不谈的友人,却被病魔早早带去了肉体凡躯,徒留毛泽东在人间哀叹,独自纪念这36年来的革命情谊。

罗荣桓是我军唯一的一位政工干部出身的元帅,他的人生旅程和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一样,理应被后人重提。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为国奉献一生的共和国元帅。

1927年4月,蒋介石、汪精卫举起了对共产党人的屠刀,千千万万意志不坚定的党员背叛革命,而在这滚滚人群中,却出现了一个逆流——一个25岁的少年。他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来自青岛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便是后来的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罗荣桓。

1927年8月,罗荣桓组织和参加了通城的秋收暴动,并且担任了通城和崇阳的农民自卫军党代表。

他的这股势力和毛泽东所部交相呼应,但由于反动军阀的反扑,罗荣桓不得不带着起义武装100多人撤到江西修水,在那里编入了国民党革命军第4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改编的江西省防军暂编第1师,这支部队在参加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后,改称工农革命军地1师。

在优势敌人的四面围攻下,部队且战且走,来到了文家市,任师部参谋的罗荣桓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秋收起义部队在毛泽东同志的率领下上了井冈山,拉开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序幕

因为敌人太强,部队人心浮动,为了强化党对部队的领导,毛泽东同志在江西永新的三湾对部队进行了著名了“三湾改编”,将剩下数百人缩编为1个团,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将党支部建在连上,以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

罗荣桓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特务连党代表,成为我军历史上最早的7个红军连队党代表之一,1927年9月,在毛泽东同志的率领下,这支不满千人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并成为了井冈山革命的火种。

罗荣桓在此后创建根据地的斗争中表现极为出色,先后被提拔为营和支队的党代表。

1929年11月,红4军召开了第9次党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

红4军第3纵队第9支队党代表罗荣桓参加了前委书记毛泽东主持的为筹备会议进行的调查研究和会议决议草案的起草工作,为会议的召开和顺利举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会上他支持毛泽东提出的建军思想,并最终在此次会议上确定了“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

▲古田会议从根本上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在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就指着罗荣恒对自己的秘书冯文彬说:

“这个同志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1930年1月,28岁的罗荣桓被任命为红4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和军委书记。

从1930年开始,我军开始尝试建立大兵团,首先组建了红1军团,由毛泽东担任军团政治委员。

当时年仅24岁的林彪任1军团4军的军长,他是个个性很强的年轻人,先后与多位派到4军工作的党代表闹翻,被认为是部队里有名的“刺头”。

要想和这种人搭档,除了要坚持原则性,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能够有容人之量。于是毛泽东想到了罗荣桓。

在罗荣桓在出任红4军政委后,除了参与指挥战斗,领导政治工作外,还积极组织部队发动群众,支援地方苏维埃的工作,把部队的各项工作,如政治宣传、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和后勤等都安排得非常好。

即使是以挑剔出名的林彪也说不出个不是。

毛泽东见自己点将成功,非常高兴,他对身边的同志说:

“谁说林彪不好对付?罗荣桓在4军,不是跟他团结配合得很好吗?”

▲红军时期的林彪

在1932年10月苏区中央局会议上,毛泽东因为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主张遭到了严厉批评,被撤消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失去对红军的实际指挥权,这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党走了一次弯路。

罗荣桓也因为多次在各种会议上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受到了排挤,被撤消了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职务。

毛泽东同志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曾经说:

“在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斗争中,罗荣桓表现了坚定的原则性,并且遭到了撤职。虽蒙受冤屈,但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仍旧老老实实地为党工作。”

直到遵义会议后,罗荣桓才恢复了领导工作。

罗荣桓的想法经常和毛泽东想到一块去,所以才有了毛泽东后来的那句话:

“凡是我倒霉的时候,罗荣桓都是跟我一起倒霉的,邓小平也差不多。”

在抗战爆发后,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罗荣桓也被任命为115师的政委。

随后他和林彪一起率领115师主力东渡黄河,开赴抗战一线。

罗荣桓在晋察冀边界的阜平和曲阳发动群众,很快就建立了第一个敌后县级抗日民主政权,随后由于林彪受伤,他和代师长陈光担负起指挥部队迎击日寇的重任,在他们的指挥下,115师先后在午城井沟和薛公岭、油坊坪、王家池等战斗中给嚣张的日军以迎头痛击,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115师部队在伏击日军

1939年,党中央为了尽快打开山东的抗战局面,命令罗荣桓和115师代师长陈光率师部和686团等部于3月开赴山东。

此时山东的我军有多达4万以上的武装,但是由于缺乏统一领导,政出多头,既有北方局的、也有山东分局的、还有129师的部队,各部队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一股统一的力量,而山东的形势又相当复杂,除了有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的12军,还有大量的伪军,坚持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首鼠两端的,土匪武装等等不下几十万人。

在这种形势下,急需把山东的党政军领导尽快统一起来。

▲115师部队挺进山东

到山东后,罗荣恒团结党内的绝大多数同志,坚决地执行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敌后抗战和发展的方针,使山东的敌后抗日武装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

山东我军先后在樊坝和梁山对日伪军进行了歼灭战,打开了整个鲁西和鲁中南地区的抗战局面。

当年11月,在湖西地区发生了骇人听闻的“肃托”事件,部分极左的领导对地方和部队干部滥捕滥杀,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罗荣桓立即率领部队赶赴湖西地区,制止了这一事件,解救了大批受害干部和群众,挽救了湖西抗日根据地。

在115师和罗荣桓进入山东后,在很短时间内山东的局面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使得日伪军极为恼怒和恐惧,于是在1941年11月,在华北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和12军军长土桥一次的亲自指挥下,5万多日伪军对沂蒙山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分区清剿”和“辗转剔抉”。

企图将山东我军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一网打尽。

包括115师师部、山东分局、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少量部队在内的3000多人在青驼寺东北的留田被数万敌人合围了。

▲中央决定由罗荣桓主持山东党政军一体化领导奠定了山东的胜局

从11月5日开始,日军就不断收缩包围圈,115师以4个连的部队利用地形不断地迟滞敌人的攻击,双方一直激战到中午,日军也未能前进一步。

日军根据我军的火力判断115师的指挥部肯定就在留田,因此敌军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汇集,到中午时已经集结了2万多人。

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罗荣桓召开会议,决心向南突围。大家对他的决定感到非常吃惊,因为从留田向南20公里处就是临沂,那里正是日军此次扫荡的前进指挥部,畑俊六和土桥一次都在那里坐镇指挥。

▲罗荣桓指挥部队在山东打的日伪顽难以立足

但罗荣桓正是以这种“敌进我进”的战术,出敌意料之外,成功地利用夜暗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钻到了敌人的后方。

随后果然和他预计的一样,由于敌人求胜心切,把所有部队都堆在一线包围我军,后方异常空虚,甚至连大小据点的守备队都抽走了不少,虽然我军突围人数有3000多,可是敌人都没有发现我军的行动。

我军在拂晓前抵达临沂东北的汪沟,成功地跳出了数万日伪军的合围。

整场突围没有费一枪一弹,也没有折损一兵一卒,日伪军在天亮后发现包围圈里的我军部队全部失踪后,顿时陷入一片慌乱,随即敌人在上司的严令之下对周边地区展开了大搜查,但最终一无所获,我军突围部队已经胜利抵达滨海根据地。

这是山东根据地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最惊险的一次突围,在罗荣桓的指挥下,最终有惊无险。

在艰苦的敌后战场中,罗荣桓一手抓军事工作,一手抓部队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即使在战事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他仍然亲自主持召开115师连队政治工作会议,整顿部队的政治工作组织和秩序,建立适应游击战需要的政治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定部队对赢得抗战最终胜利提的信心。

罗荣桓还创造性地针对敌人对根据地的“蚕食”提出了翻边战术。

在他的指挥下,敌人越蚕食,根据地反而越扩大。

▲在我军的打击下,山东日伪军在战争末期只能龟缩在大中城市和交通线两侧苟延残喘

1942年年底,罗荣桓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并且出现尿血等症状,根据地简陋的医疗条件无法查清病因,更别说提供治疗了。

而此时恰好中央决定在全国的各根据地实行党政军的一元化领导,以便强化“一把手负责制”,更好地与日伪顽进行斗争。

罗荣桓是山东根据地“一把手”的不二人选,中央决定由他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15师政委兼代师长。

罗荣桓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可能很难挑起这个重担,因此在1943年3月11日致电中央,恳请批准他休息半年。

毛泽东感到非常意外,但山东离开罗荣桓就是不行,因此在经过几位中央领导的反复讨论后,毛泽东和朱德在第二天联名复电给罗荣桓:

“你的病情如果还不是很严重,暂时很难休息。”

并建议罗荣桓让其他同志多分担一些工作。

中央和毛泽东对罗荣桓的身体情况非常关心,频频发电询问病情,并积极想方设法地为他安排治疗和休养,甚至动用了在天津和上海的地下党的关系去买药。

1943年5月,中央批准罗荣桓离开山东去安徽淮安盱眙地区的黄花塘,那里是新四军的军部所在地,著名的国际友人、奥地利泌尿科专家罗生特就在那里工作,可以为罗荣桓提供诊治。

经过医生的检查,发现罗荣桓的肾脏有问题,但限于条件,他也无法确诊,只能建议罗荣桓秘密赴上海治疗。

可上海当时已经是沦陷区,而罗荣桓又是我军的高级指挥员,去敌人严密统治下的上海治病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罗荣桓只能暂时打消了治病的念头。

他抱病回到山东后,继续指挥部队对日伪顽进行痛击。

在他的指挥下,日军在1944年中就很难以单独1个大队的兵力对我根据地纵深进行扫荡,积极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也只能龟缩一隅。

▲根据地人民在进行训练

在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山东的我军已经拥有近50万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是所有根据地中实力最为雄厚的。

这为后来中央调部队去东北,并将山东地区作为华东的主战场,牵制和歼灭国民党军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9月19日,鉴于国民党反动派玩弄“假和谈,真备战”的两面派手段,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一面进行和平的努力,一面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决心调部队去抢占东北。

距离东北只一海之隔的山东兵强马壮,自然成为了中央调兵的首选之地。

在接到中央命令山东抽调大部队去东北开辟根据地的命令后,虽然罗荣桓的病情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但是他仍然殚精竭虑,亲自调兵遣将奔赴东北。

▲山东军区部队准备开赴东北

他精心挑选了由原东北军111师的起义部队改编的滨海军区支队和胶东军区的部队组成先遣队,由原东北军旅长万毅指挥,共3500多人。

在部队准备期间,罗荣桓多次找万毅等领导谈话,要求他们务必要团结来自其他根据地的部队和同志,紧密依靠当地群众,尽快创建巩固的根据地,以迎接主力部队的到来。

罗荣桓还亲自批了一批黄金让部队携带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他还叮嘱部队在海上遇到美、苏和国民党舰艇的应对方法。

在经过周密细致的准备后,先遣队顺利地渡海,并于10月中旬抵达辽东地区。

在先遣队抵达东北后,中央又连续电令山东马上再抽调4个师12个团,至少3万部队去东北。罗荣桓立即命令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星夜从前线赶回来。

为了抢时间,他先让肖华带领1000多人的机关和干部渡海先行,自己则负责组织大部队渡海。

为了应付美舰的盘查,罗荣桓特地命令所有人员全部换便服,晚上偷渡。

肖华遵照罗荣桓的指示,顺利地抵达了大连老虎滩。

▲开赴东北的我军部队

就这样,山东根据地在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并且有美舰骚扰的情况下,到12月中旬,已经向东北派去了6万以上的部队和干部,占去东北的13万我军数量的一半,在罗荣桓的亲自指挥下,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进展顺利,而且在罗荣桓“越快越好”的思想指引下,为我军抢占东北赢得了时间。

后来,毛泽东评价道:

“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店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北战东北,南下长江。”

罗荣桓在随主力部队到沈阳后,他一面投入紧张的工作,一面则抽空安排就医。

他的病情被诊断为肾癌,必须立即动手术,但因为条件有限,中央不放心让沈阳原日军医院的医生给他动手术,先建议他去朝鲜请苏联军医治疗,在发现朝鲜方面的医疗状况也不能满足治疗要求后,毛泽东亲自给金日成和斯大林发报,请求他们对罗荣桓赴苏联治病提供协助。

▲东北民主联军部队向敌人发起攻击

1946年7月,在中央和毛泽东的关心和安排下,罗荣桓踏上了赴莫斯科治病的火车。他的手术进行得很顺利,苏联医生在术后建议他至少要静养3年。

但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尤其是在东北战场,他的老搭档林彪的老毛病又犯了,除了罗荣桓谁也摆不平林彪。

1947年6月,罗荣桓匆匆回国。

此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的林彪和去东北工作的彭真、高岗等领导人频频发生矛盾,双方的官司几度打到中央和毛泽东那里,不但妨碍前线的作战,还极大地牵扯了中央的精力。

罗荣桓抵达哈尔滨之时,正好东北我军在夏季攻势中对四平的围攻失利,身为司令员的林彪正要借着这事追究东北局其他领导同志的责任,罗荣桓一到就立即想办法先稳住林彪的情绪,随后亲自和林彪一同仔细地了解了四平之战失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对表现出色的部队和个人予以立功授奖,将一场风波及时地消弭于无形之中。

随后中央任命罗荣桓为民主联军副政委(后为政委),他再次和林彪搭档,投入到解放东北的战事中去了。

罗荣桓到任后不久就亲自指导部队开展了诉苦运动,他总结并推广民主联军3纵的诉苦运动的经验,引导广大指战员,无论是被俘后补充进部队的前国民党军士兵、还是翻身解放后参军的工农群众,大家一起“倒苦水”、“挖苦根”,极大地提高了指战员们的阶级觉悟,大家真心拥护土改运动,还激发了部队为解放全中国、解放劳苦大众而战的高昂士气。

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倡导的这个运动非常满意,他亲自修改并向全军批转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经验,使这项运动发展为全军部队进行阶级教育的重要形式,为即将来临的决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在察看地图

罗荣桓还参与指挥了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中的秋季、冬季等攻势作战,并组织领导了东北我军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组建东北二线兵团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东北我军的数量从1947年6月的约46万人猛增到1948年9月的约100万人。

在辽沈战役之前,罗荣桓被任命为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兼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

在辽沈战役发起前,关于我军是要打长春还是打锦州的讨论中,罗荣桓始终坚持东野必须要执行中央军委关于先打锦州的作战方针,林彪最终被说服,随即我军主力全师南下锦州,在沈阳和葫芦岛敌军两路增援的情况下,顶住压力,最终攻克锦州,封闭了东北敌军退往关内的主要通道,最终在东北境内将敌军绝大部分主力歼灭,取得了全胜。

▲平津战役总前委合影,站在前排的分别是聂荣臻(左)、罗荣桓(中)和林彪(右)

1949年5月,罗荣桓在刚刚解放的天津视察时,他突然病倒了。

毛泽东得知后立即派医生赴天津为罗荣桓治疗。

毛泽东还亲自给罗荣桓写了封亲笔信,委托医生转交给他。

在信中毛泽东要求罗荣桓安心养病,暂时不要随军南下。

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关切,不言而喻。

在建国后,曾经一度有人主张学习苏军搞所谓的“一长制”,要取消部队里的政治委员和党组织。

罗荣桓和这种错误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认为这种做法是彻底地否定了我军从井冈山时期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政治工作传统,否定了民主集中制和支部建在连上,是一种极为错误的做法。

这一点虽然在当时还没多少人看透,但是到了1991年,当排斥了政治委员和党组织的苏军在“和平演变”面前不堪一击,一夜之间就变色的惨痛教训,使得人们不得不为罗帅的政治远见和智慧所折服。

罗荣桓还主持制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在条例中他总结了自我军建军以来政治工作经验,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一整套制度和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原则、任务与方法系统地规定下来,使之成为我军建设的重要法规。

▲毛泽东主席为罗荣桓授元帅衔

1955年9月,罗荣桓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此后他虽然因病辞去了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但是仍然经常下到基层部队和一线视察。

罗荣桓虽然和林彪是老战友,但是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毛泽东主席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

“当时(1959年庐山会议后)我要罗荣桓同志谈谈对国防部长人选的看法,已经定了林彪。罗说林彪打仗还可以,就是主持全面工作不一定很行,一是身体不好,最主要的是,林这个人喜欢搞小圈子,不能团结多数同志是他的弱点。现在看来,罗荣桓的观点是有预见的。”

罗荣桓最大的优点,可能是“老实”,毛泽东说“荣桓同志一生不说假话”,他从来不在背后议论,有问题当面提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罗荣桓与战友们一起在观看表演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病情恶化离开人世。当天毛泽东正好在一场关于十年科学计划的报告会上。毛泽东在会场上站起来说:

“就在今天下午,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我们敬爱的罗荣桓同志因病逝世了,在这里,我提议,为罗荣桓同志默哀三分钟以表达我们的怀念。”

开头那首《七律 吊罗荣桓》,毛泽东用了一个晚上才写完,笔迹颤抖,全无其他诗词那般的洒脱,末尾句的问号,写在了“谁”这个字的下面,是否暗示了主席当时的痛苦心情?

据毛泽东的秘书回忆,毛泽东并没有选择将这首诗立马刊出,是因为毛主席认为这不过是对一个战友表现感情罢了。

直到1978年毛泽东逝世两年后,这首诗才在报纸上刊出,也成了伟人一生中唯一一首为战友写的悼诗。

全诗附录如下: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参考资料

《八路军115师和山东军区战史》,黄河出版社

《罗荣桓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庄严典型-罗荣桓元帅纪事》,解放军出版社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 放军出版社

作者/周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