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观测都会分裂出一个平行世界,或许它就在“身边”?

看到了一条关于潘博文事件的热搜,许多吃瓜网友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评论可以看到有部分网友认为他说的是事实,虽然作者本人已经承认这是他虚构的,但是这部分网友仍然相信他说的是真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主要讲的就是一个消失的高中同学的故事,反正故事看起来挺悬疑的,至于潘博文这个人存在的真实性与否,这里就不去考虑了。

评论中大家认为平行时空是存在的,认为在宇宙中还存在着无数个与我们的世界相似的平行世界,它们之间互不干扰,但存在着某种独特的联系。

大概是从公元2000年开始的,平行宇宙已经不再只是科幻小说中的设定了,在更多的证据以及理论推理下,一些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开始研究平行宇宙,这一切的故事究竟从何时开始呢?是从宇宙学建立时开始。

在早期人们认为宇宙是永恒不变的,时间是均匀流逝的,这是20世纪初科学界的普遍看法,就连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这么以为的,他在他的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中加入一个宇宙常数来保证宇宙处在稳定的状态下。直到哈勃通过观测提出了哈勃定律,宇宙是永恒的稳态的这一观点才被打破,爱因斯坦在知道哈勃的发现之后,他自己也非常的后悔,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加一个宇宙学常数,不然的话这个发现就是他的了。哈勃的这一发现是宇宙膨胀的有力证据。20世纪40年代,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说,这就是早期的大爆炸宇宙理论,该理论表明宇宙起源于138亿年以前,由一个极其微小的点,爆炸而来!

虽然大爆炸宇宙理论解决了宇宙是什么状态这一个难题,但是还是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这就是宇宙为何如此平坦?如果按照大爆炸宇宙理论,在早期由于引力的作用,物质的分布是不可能均匀的,那么物质密集的地方,光被吸收的就会越多,而物质稀疏的地方就会有更多的光留下来,这样就会导致我们所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理论上应该是不均匀的,不应该是均匀的3K,而应该展现出的是这边背景温度很高,那边背景温度就很低。

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就会有一个解决它的理论出现。

于是暴胀理论问世,它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暴胀的速度非常快,是指数级别的暴胀,所以在宇宙诞生很短的时间内,远超过光速的暴胀就把一切给抹平了。科学家根据模型计算得出了一个结论,宇宙已经存在了137亿年,宇宙的大小是一个半径为465亿光年的一个光球。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说我们的宇宙直径只有九百三十亿光年,那么宇宙之外有什么呢?是另一个宇宙还是空无一物呢?大多数科学家相信在我们的宇宙之外,还有别的宇宙与我们在空间上是相邻的,这样就构成了第1层宇宙,也就是说,在更大的空间内有无数个像我们宇宙一样的宇宙,也可能存在无数个和地球一样的星球以及无数个你。

这样的平行宇宙并没有使我们很感兴趣,因为他们距离我们是如此的遥远。而在科幻作品中所描写的平行宇宙,或者说平行世界,距离我们就感觉很近。似乎某一个时空错乱,就可能进入到另一个宇宙中了。

20世纪初,量子力学开始。量子力学的核心也是最本质的实验,就是双缝干涉实验。当电子枪发射一个个电子,由于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们就像水波一样穿过两条缝隙在后面的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可是当你用一台观测设备去观察电子的轨迹时,就会发现电子只穿过其中一条缝隙了,而且不再形成干涉条纹,它就从波动性忽然转变为了粒子性。难道电子有意识,它可以察觉到它自己是否被观测吗?于是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做出了一个解释,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哥本哈根诠释。就是说,当你不去观测时,它处在叠加态,也就是说,既通过了这条缝隙,也通过了那条缝隙,而当被观测时就会呈现出粒子形态,只通过一条缝隙,许多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在内,对哥本哈根诠释是不理解的。

1957年,普林斯顿的研究生埃弗雷特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也就是所谓的多世界诠释,他解释道: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无论你观测与否,电子确实通过了所有的缝隙,但是为什么当你观测时它只通过了其中一条呢?这是因为人本身也是由微观粒子组成,所以人也具有波动性。所以当你观测时,其中一个你看到的是电子从其中一条缝隙穿过。另一个你,也看到电子从另外一条缝隙穿过。你们两个互不干扰也相互无法感知。也就是说在观测的那一刹那,你就分裂成两个你了,分别处在两个量子平行宇宙之中。

这样的解释看似很玄幻,但实际上,相信这样解释的物理学家不在少数。

这样的解释好像与科幻作品中的设定有些相符。比方说在电影彗星来临前的那一夜中,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关于平行世界的比较烧脑的电影。

暴胀平行宇宙与量子平行宇宙是现在主流的关于平行宇宙的理论,而像在弦论中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平行宇宙的猜想,比如所谓的膜宇宙、景观宇宙等等,但是呢,由于它们缺乏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所以现在还没有被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