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排队枪毙,清末清军战术上演三级跳?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4564,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编者按:网络上关于清代军事研究,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清军跳过了排队枪毙战术时代。但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本文就来说一下,清代末年中国军队战术编演的过程。

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逐渐开始由汉族官僚利用组织地方勇营形成新式军队:湘淮军。但在战术方面仍脱不出古代战术的范围。直到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一部分由湘、淮军及绿营、八旗兵改编的军队普遍装备新式洋枪洋炮,聘请外国教官进行战术训练,清军战术才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李鸿章旅欧旧照

1871年,李鸿章签署颁布了丁日昌所撰的《枪炮操练图说》,该书是对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近代枪炮的淮军有约束力的一部条令性质的操典。书中规定:淮军的步兵以营(500人)为基本战术单位。营以下分为哨(32-64人不等),和队(16人)。野外作战时,先让士兵以哨为单位列成前后两列相叠的横队(行距两步)组成阵型。但在阵型的选择上还是以旧时的方阵为主。方阵的组成单位以一哨、两哨或一营不等,分空心方阵(四边的士兵背心相对)和实心方阵(士兵均面向一个方向)两种。一般哨以下用实心方阵,营以上用空心方阵。此种方阵主要用于在平原地带应付骑兵偷袭和防御步兵冲锋。当时的淮军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更重视发挥火力,进攻时,士兵并不急于冲锋,而是边射击边冲锋。只有在敌人的防线发生动摇时,士兵才用横队快步前冲,如墙推进。在空心方阵队形中每边通常由四列横队构成,外层两人跪姿发枪,内层两人立姿发枪,构成较为密集的火力。淮军炮兵通常以营为单位编组作战,偶尔也将数营炮兵集中使用。进攻时,炮兵任务是对防御之敌急袭,打乱其防线。防御时,主要用于协助步兵拦截敌军进攻。淮军炮兵在战术上尽管十分简单,却是清军最早的近代化兵种战术。

▲广东揭阳丁日昌墓

到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由于战术上的缺陷,伤亡很大。在运用传统的队形冲击战法中,清军采取立姿冲锋的方式,结果一排排的倒下,防御时兵力缺少纵深配置,过分依赖一线火力和传统拦击战法。在中法战争中,虽然少数将领也注意到使用散兵,在防御同时也加强兵力纵深配置,并修筑工事。但这些技术性的改革并没有改变清军落后的总体形势。

▲中法战争示意图

甲午战后,清末仅剩的一些将领(比如袁世凯)开始考虑在武器装备、军队编制诸方面仿效西方改革军制、编练新军。这一时期清军战术的发展可分为日俄战争前后分别仿德日两个阶段。

▲袁世凯真人照与剧照

仿德阶段的有关内容主要保存在《淮军武毅各军课程》、《自强军系法类编》,《新建陆军兵略聚存》 等几部操典教藏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西方近代战术体系在比较完整的意义在近代陆军中已见雏形。其主要特点,一是摒弃湘淮军传统的稳扎硬打之旧习,提倡发扬火力, 应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二是强调步、骑、炮兵协同作战。清军战术上的变化在1900年的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战争中,显露出具体的成效。当时训练最好的聂士成武卫前军(原武毅军),其较强的战术意识颇使外国军队惊奇。这一阶段清军战术改革相较甲午战争时有了很大的改观。

▲八国联军旧照

▲八国联军参战兵力

日俄战争以后,清军由学德转向仿日。因为日俄战争的结果,刺激了很多清末的军事将领。而随着赴日留学的风起,国内各军事学堂纷纷聘任日本教官,翻译日本军事教科书,清军终于摆脱了古典操练法,面貌一新。首先队形进一步向科学实用方向发展。散兵最终成为部队作战的主要形式。其次攻防战术进一步加强。打破了白天攻击、入夜防守的传统习惯,夜战和夜袭受到普遍重视。攻防形式越分越细。最后是战术协同进一步走向成熟,兵种由马、步、炮扩大到马、步、 炮、工兵,辎重队的作用也受到重视。晚清对于军事的自强奋进不光是陆军,海军也开始了大步迈前。早在洋务运动的刚开始的时候,南北洋海军建设也发展迅速,特别是后来购置了大量蒸气舰船后,急需采用新的海军战术。这一时期经翻译后发行的《轮船布阵》、(后改名势《船阵图说》),《各国水师操战法》、《海军调度要言》等书,其中许多阵法和战法被晚清海军所使用。

▲甲午战争博物馆现场图

按照《船阵图说》的规定,近代海军由两舰、三舰或四舰编成的小队为阵型的基本单位,几个小队编成一个舰艇编队。该书列出了26种海军军舰的基本阵型,另两本书也提出了选择阵型的原则,一是要有利于发挥舰队的整体攻击力,二是讲究各舰的互相保护,三是便于机动。

▲邓世昌雕像

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也还处在探索蒸汽舰队作战战术的发展阶段,所以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理论上也都众说纷纭。清末在学习引进海军战术上也存在很大盲目性,这也是甲午战争惨败的因素之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