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物质可助减少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让人恐惧,因为以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仍然无法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预防工作也就无从谈起。近几年,全球地震频仍,据统计,每年全球大大小小的地震加在一起,有500万次左右。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就在今日(2015年10月21日)5时52分,在瓦努阿图群岛(南纬14.8度,东经167.3度)还发生了7.2级地震,震源深度130 公里。


每次大地震爆发后,都会有一些地震帮凶如影随形,比如海啸、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在地震山区,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堰塞湖。堰塞湖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是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开始认识这只猛虎的。堰塞湖的危险,在于随着湖内水位的上升,其危险程度同步提升。如果水位上升10米,堰塞湖拦截坝底部的压强会增加1个大气压,其压力是非常之大的。一旦决堤,堰塞湖下游的村庄就会被冲毁,造成十分重大的次生灾害。

堰塞湖为什么会垮塌呢?这是由于其底部出现漏水点所致。随着坝底的漏洞越来越大,整个拦截坝就会濒临崩塌。所以,震后,堰塞湖出现漏水点时,如何迅速找到坝底的漏水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漏水点也称漏水口,从名字可知,一开始,这个家伙的体量是很小。这就对消防官兵用肉眼寻找提出了挑战。还好,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科学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可以成为这一工作的得力助手。比如,钚元素,它是制造原子弹的材料之一,具有放射性。如果将少量钚溶液倒进堰塞湖里,如果坝底出现漏洞,钚溶液会逐渐随水从漏水口流出。这时,我们只需要在堰塞湖拦截坝的外围用移动的放射性探测器进行全方位监视。一旦钚溶液从漏洞流出,漏洞处就会出现很强烈的放射性,于是,我们就能迅速找到漏水点的准确位置了。这时,可以派遣工兵上场,将漏洞堵住,就能有效避免更大次生灾害的发生。

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温总理说,多难兴邦,愿我们用科技减少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造福于民。

作者:张轩中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