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数九寒天,就是在最冷的时候数好几个9天,要说清楚,还得从“数九歌”说起。
所谓“数九歌”,是人们形象比喻冬天寒冷的变化过程。
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有24个节气,所谓“三九”简单的理解就是3个9,它不是一个节气,又与节气有关。所谓“三九”寒天一般说的就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关于“九九”的问题,民间流传的“数九歌”已经比喻得比较形象了,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这个九九歌的意思就是第一个9天和第二个9天就开始冷了,手都要笼在袖子里不敢拿出来;第三个9天和第四个9天小河水塘都被冰封了,可以在冰山溜冰了;第五个9天和第六个9天就可以到河边看看柳树,开始长牙了;第七个九天小河的冰都融化了,而第八个9天天气回暖,到南方过冬的大雁也要回来了;第九个9天大地回春,春耕开始了。
那么这九个9天从什么时候开始算呢?
应该是从冬至那一天为一九的开始,根据24节气,冬至是冬季的第4个节气,每年在12月21日左右,2020年的冬至就是12月21日。
今年的一九二九就是从2020年12月21日到2021年1月8日,这两个9天共计18天已经跨过了小寒节气了;今年的三九和往常一样,都是接着二九顺数9天,从1月9日开始,到18日结束,随后四九1月19日到27日结束,20日为大寒,也就是说三九四九正是从小寒到跨过大寒的日子,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五九为1月28到2月5日,而2月3日就立春了,再冷也是春寒了;六九从2月6日到14日,天气开始转暖,柳树也开始冒芽;七九八九从2月15日到3月4日了,南方已经转暖,北方的冰封都融化了;到了九九,已经从冬至开始过了81天,也就是就到了2021年3月13日,这个时候已经过了春天的惊蛰节气了,而惊蛰的意思是春雷乍响,惊醒了冬眠蛰伏的动植物,南方早春早已万物复苏春意盎然,这时就是久久归一了。
如果再加上一九,就接近春分了,过去农村开始了用牛春耕,因而有犁牛遍地走的说法。
既然“九九”与节气有关,就展开说说节气。
自古以来,人类根据地球气温变化,把一年分为4个季节,也就是春夏秋冬;而每个季节不同时段,气候又有不同特点,人们又把每季划分了6个节气,全年就有了24个节气,人们按照节气来安排劳作和生活,就更合理有序了。
24个节气其实很好记,有一组顺口溜顺口溜与大家分享:春雨惊春清明雨,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四句顺口溜,每一句就是一个季节的六个节气,前四个字分别是节气名称里面的一个字,代表着一个节气,但不一定是前面还是后面的字,只是为了押韵和顺口;后面的三个字是指一个季节的后两个节气。
24个节气分别为: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处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上面的四句顺口溜,每句前四个字都对应节气中的一个字,后面三个字是两个节气合成一个词。如春季的“清明雨”,是指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夏季的“暑相连”,是指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秋天的“寒霜降”,是指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冬季的“小大寒”,是指小寒和大寒两个季节。
当然关于24个节气的顺口溜,还有不同的说法,目的都是为了好记。我一直用这种,觉得很顺口好记,大家只要念几遍就能够记住了。
但要记住这些节气具体时间,还要靠阳历。
这24个节气每一个季节节气的头一个都是这个季节到来的开始,因此都以“立”字开头,一年四季的开头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如果要记住24个节气的大概日期,只能按照阳历,也就是公历来记取,因为阳历的节气日期每年都是那一两天,跑不到哪儿去。
如立春每年都是2月4日左右,立夏每年都是在5月5日左右,立秋每年都在8月7日左右,立冬每年都在11月7日左右,其他的季节每年也在同样的一两天。如立春2020年是在2月4日,2021年是在2月3日,2022年是在2月4日;如立秋2020年是在8月7日,2021年也是8月7日,2022年还是8月7日。
一年365天,24个节气平均划分,每个节气间隔都在半个月,一个月就有两个节气。同一个节气,阳历每年都是那几天,阴历就完全没有规律了,每年都不一样,无法标记,只能通过每个节气时间推算了。
阴历是无法对应节气日期的。
如2020年立春,是在庚子鼠年正月十一日;阳历2021年立春,阴历却还是在同一年庚子年腊月(阴历十二月)二十二日;2022年立春呢,却已经跳过了辛丑牛年足足一年时间,到了壬寅虎年的正月初四日。
再如已经被国家确立的法定节日清明节,阳历每年都在4月5日左右。2020年是在4月4日,2021年还是4月4日,2022年则为4月5日;如果按阴历日子,2020年的清明是庚子鼠年三月十二日,2021年清明是辛丑牛年二月二十三日,2022年清明为壬寅虎年三月初四日。这样毫无规律的节气日期,谁有本事去记住?只能按照时间推演了。
因此一般记取24个节气的时间,用阳历比较方便,都是1个月两个季节,上半月在4、5日左右,下半月在20日前后。也有一个顺口溜与大家分享: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为六廿一,下半年为八廿三。也就是说按照阳历,上半年的节气上半月在6日左右,下半月在21日左右;下半年节气上半月在8日左右,下半月在23日左右。
为什么阴历与节气无法对上日期呢?
这是由于阴历和阳历两种历法的依据是不一样的。阴历是按照月球的运行规律来,以月球一次盈亏为一个月,因此阴历又叫月历,每月为29天或者30天,每个平年只有353~355天;而公历是以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周来计算,因此又叫阳历,每月为30天或31天,每年有365~366天。
地球回归年,就是太阳从春分点回到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每一个周期为365.242193天,这与阳历时间基本相符。
节气是气温变化的一些标记,地球气温又是以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位置不同而变化的,因此季节是随着地球围绕着太阳到达不同的轨道位置而变化的,当然就是与阳历相符,而与月亮阴晴圆缺没啥关系了,因此用阴历来标记节气每年都不同,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无法记住。
古代,由于都是用阴历来纪元的,而节气对农耕又有很大用处,为了让农民们知道当年的节气在那一天,就有一帮“科技工作者”,实际上就是计算者,根据大概一个节气多少时间推演出黄历通书,每年印发出来流传到民间。所以过去农村缺少文化时代,主要依靠看通书来了解天时节气。
通书本来是古代有点科学含量的文件,但一些牛鬼蛇神硬要在里面搭载一些什么黄道吉日祸福吉凶,宜这个不宜那个的,就成为一种传播迷信坑害民间的东西了(上图)。可以说,相信那些鬼话的人几乎没有一个过得顺畅的,不是人财两空就是老遇到“血光之灾”。
阴历和阳历两种历法哪种更科学实用呢?
因为一年本来的含义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一圈的意思,阳历是按照这个来确定的,当然就更科学实用了,这也是全世界都通用公历的原因。因为阳历才能够真正代表一年,与地球公转相吻合。而阴历每年少的那么几天,过几年就少了个把月,如此下去,就越来越与“年”没有啥关系了,因此就要用闰月来弥补。
前面说的庚子鼠年有两个立春,就是因为这一年有一个闰四月,多出了29天,这样就把亏下的阳历天数又补回来了。这样,过几年补一个闰月,阴历才能够从古到今一直跟上阳历的步伐。具体多久补上一个闰月呢?大概19年有7个闰年。
阴历的闰年就是这一年会增加一个闰月,一年变得有13个月。比如闰四月就是在正常四月过完后,再加上一个闰四月,这样闰年就有了383~384天,靠这种方法来弥补与阳历的差距,实际上就是跟上地球围绕着太阳运动的步伐,这种历法当然就与季节没有毛关系了。
其实,阳历也有闰年,这是因为阳历平年(就是平常的年份)每年为365天,也就是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1、3、5、7、8、10、12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为28天。
但实际上地球回归年约365.242193日,日历不可能划分得这样精细,这样每年不就少算了0.242193天吗?过了4年,差不多1年就少了1天了,怎么来弥补呢?阳历就采用了每4年一闰,也就是每隔4年就有一个闰年,但这个闰年并不是加一个月的时间,而是在2月份加一天,叫2月闰。
如2020年2月为闰月,有29天;2021、2022、2023等年份的2月都是平月,只有28天;而到了2024年又是2月闰,29天。阳历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这样每隔4年就把相差接近1天时间补回来了。
季节和节气有地域性,都是相对的。
冬至这一天是太阳直射地球到达南回归线的一天,因此从这一天开始,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回归,北半球的人享受的阳光就是最斜射的时候,也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随后白昼会逐日延长,夜晚会慢慢缩短,一直到夏至,又开始了反向回归。而南半球的感受则正好相反。
季节和节气实际上都是相对的,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和处于南北半球不同,气候状态和节气时间都不太一样,甚至相反。这里所说的节气和九九歌只是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特点,最北边的地方寒冷程度和时间就与南方差距较大,而到了广东沿海一带,特别到了海南岛,冬天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九九歌对那里的人们完全不适用。
因此,这类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谚语有一定合理成分,但不要过于执着,更不要不合时宜的到处使用,还是现在的科学预报更准确。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