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海蜗牛:动物也可以光合作用?

植物和动物的界限一直以来都非常清晰——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获得能量,进行成长;动物通过食用植物或捕食获得能量,获得活动需要的能量。

按照生物圈的能量转换理论,光合作用获得的能量最多,食物链越顶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正因如此,植物只需要少量阳光、养料就可以生长,而动物则需要进行大量捕食。

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是我们区分植物和动物的一大标准,然而绿叶海蜗牛却打破了这一界限,成为一个可以光合作用的动物!

绿叶海蜗牛——掠夺植物的“光合能力”

绿叶海蜗牛是一种独特的水生动物,主要分布在美国沿海和加拿大地区,作为动物的绿叶海蜗牛就像一片绿叶,并且和植物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长期不照射阳光,绿叶海蜗牛就会死亡。

让绿叶海蜗牛出现植物特征的原因,是绿叶海蜗牛经常食用的藻类,在吃掉藻类的同时,绿叶海蜗牛不像其他动物一样直接消化,而是会“掠夺”藻类植物的叶绿体。

众所周知,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绿叶海蜗牛会将部分藻类细胞以及叶绿体融合到自己的身体中,从而让绿叶海蜗牛像海藻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取能量。

虽然这些叶绿体以及藻类细胞是“掠夺”过来的,但是绿叶海蜗牛却非常适应这些新物质,只要绿叶海蜗牛储存足够的叶绿体,并且生活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地方,就可以持续9个月左右不进食,9个月之后,绿叶海蜗牛才会逐渐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

绿叶海蜗牛作为可以光合作用的动物,模糊了植物和动物的界限,但是目前生物学普遍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共生关系,绿叶海蜗牛和藻类共同在绿叶海蜗牛身体里生存。

为什么绿叶海蜗牛能利用叶绿体

植物的叶绿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绝大多数的动物即使得到了叶绿体,也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在漫长的进化中,植物的叶绿体从独立结构逐渐变成了依赖细胞核的结构,叶绿体自身带有一定的基因组,但是叶绿体所需的蛋白质,90%都在植物的细胞核中。除此之外,叶绿体消耗蛋白质的速度非常快,细胞必须源源不断获得蛋白质,才能维持光合作用。

普通动物的细胞,既不能大量产生叶绿体需要的蛋白质,也不能高效率维持叶绿体的运转,但是绿叶海蜗牛却解决了这一难题!

生物学家在对绿叶海蜗牛进行基因测序时,发现绿叶海蜗牛不单单窃取了藻类植物的叶绿体和细胞,甚至窃取了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基因。

在绿叶海蜗牛的细胞中,生物学家发现了很多用于光合作用的基因,这种现象被称为水平基因转移(HGT),这种现象在细菌之间很容易发生,但是在生物之间非常罕见,更重要的是,绿叶海蜗牛的光合基因并不是临时的,而是永久的,会遗传给后代,整体生物群体都具备光合作用的能力。

如果生物学家了解绿叶海蜗牛掠夺基因的方法,或许可以让人类获得光合作用的能力。

光合作用是生物获得能量的高效方式

光合作用对动物来说,称得上是梦寐以求的能力。相比进食,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更多,效率更高,也更加安全稳定,毕竟吃东西有时间、环境、卫生等诸多问题,而获得阳光就要简单很多。

虽然让人类获得光合作用能力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但是科学家希望利用绿叶海蜗牛的研究,制造出光合作用汽车或者其他设备,让人类逐渐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