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拉瓦战役美军3天阵亡1700人,为何怪尼米兹?

塔拉瓦战役,对于二战历史爱好者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与其他两栖登陆作战不同的是,美军在完全拥有海空优势,以及总兵力7倍于日军的情况下,居然在面积仅有1.18平方公里的贝蒂欧岛上,3天内付出阵亡近1700人的高昂代价。

如此惨烈的结局,在美国本土引起了广泛批评。人们无法理解在一个“弹丸之地”因何付出巨大的损失。一时间,质疑和批评的声音,铺天盖地指向时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那么,一个无关紧要、孤立无援的小岛,为什么防守得这么严密?

这都与一年多前的“瞭望台行动”有着密切关系。

英属吉尔伯特群岛横跨赤道,正好处于美国与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3天,日本联合舰队下属的第6特别陆战队一部,兵不血刃地登上了该群岛的马金和塔拉瓦环礁,岛上的英国人望风而逃。

然而,在战争初期,交战双方对于偏远的吉尔伯特群岛,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登岛日军也仅在马金环礁上建立了水上飞机基地,为过往侦察机提供中转服务;而在“珍珠港事件”中元气大伤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还在默默“疗伤”,无暇顾及。

随着美军“瞭望台行动”第一阶段作战开始,美、日双方都将目光盯在了瓜达尔卡纳尔岛(简称瓜岛)的争夺上。尼米兹为了分散日军的注意力,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佯动战术,而攻击吉尔伯特群岛最北端的马金环礁,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项任务交给了海军陆战队第2突击营,又称“卡尔森突击营”。说起卡尔森,可谓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仅3次应征入伍,还曾3次来到中国,历任使馆副官、参赞和驻上海情报官。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对敌后战区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晋察冀边区,卡尔森更是以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考察,与中共将领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不仅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对敌后抗日武装充满了同情,而且热衷于“游击战”,并十分欣赏在部队中配备政委的做法。

战争爆发前夕,卡尔森回到国内向总统提议,成立了一支海军陆战队的游击部队,用于渗透到敌占区开展特种作战。尽管该营参加过中途岛战役,但不争气的日本海军大败而归,他连交战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战绩,直至受命进攻马金环礁。

结果,却“打草惊蛇”。

作为“游击战”的推崇者,卡尔森从7000名官兵中遴选了1000人组建第2突击营,并按照中国抗日根据地的做法,无论是战术训练,还是政治思想工作都一一借鉴,他要求军官放弃特权,与士兵同吃、同住、同战斗,倡导官兵没有高低之分。

他甚至在该营建立了“公开谈话制度”,开诚布公地接受士兵们的批评,意在拉近官兵间的距离。这么一支十分“左派”的军队,尽管模仿得有模有样,在美军中可谓是“独树一帜”,但一种好的建军思想和战术原则,是要通过实战来证明的。

按照尼米兹的要求,卡尔森此次佯攻的任务有三:歼敌、破坏设施、侦察敌情。这一天,他率领211名陆战队员,搭乘2艘潜艇在海上航行8天后,趁着夜色在马金环礁悄悄登陆,但由于一名士兵不慎枪支走火,他只好命令偷袭改为强攻。

岛上90名日军凭险据守,双方一度陷入僵持。好在,一支美军小分队成功穿插敌后,在两面夹击的情况下,守军基本被肃清。但是,胆小的卡尔森担心日军主力有可能就在岛的另一端,再加上日军2架战机扔下几颗炸弹,他决定撤离该岛。

尽管未完成破坏设施和侦察敌情任务,但海军陆战队突击马金环礁的消息,对开战以来很少收到好消息的美国军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回到驻地的“卡尔森突击营”受到英雄般的热烈欢迎,还被好莱坞拍摄成影片,在国内广为宣传。

殊不知,此次偷袭不仅未达到吸引日军注意力的目的,而且使其认识到吉尔伯特群岛的战略价值,他们在塔瓦拉环礁修建机场,对美澳海上交通线构成了重大威胁,并在贝蒂欧岛上修建地下工事及大量的反登陆设施,而且一修就修了18个月。

可见,尼米兹的佯攻行动无疑是“打草惊蛇”,以致美军在贝蒂欧岛上遭受重大伤亡。而“卡尔森突击营”在日后的作战中表现平平,既有卡尔森指挥水平的问题,也暴露其并未真正汲取“游击战”的精髓,反而模仿得不伦不类,最终不了了之。

中国敌后抗日武装的“游击战”,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