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会议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既提升了国际威望,又确立了“世界四强”的地位。其中与中国军民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以及牵制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然而,真正促成中国参加开罗会议并成为“世界四强”的背后推手,是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当然,他还邀请了苏联统帅一并参加会议,共同商讨尽快结束战争,以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等问题。可见,高瞻远瞩的罗斯福开始主导世界的话语权。
罗斯福的伟大蓝图。
早在1943年5月的“三叉戟会议”期间,罗斯福就已经开始筹划美、英、中、苏四国首脑会议。在他的蓝图中,领导战后世界的并不是英国和美国两家,而是建立一个大国协商制度。那么,罗斯福为什么三番五次地邀请中国参加会议呢?
首先,尽管当时的中国国弱民穷,并不被西方国家看好,但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以及大部分日军主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同盟国中不容忽视的力量。邀请中方参会就是表明支持中国抗战的态度。
其次,英国人的殖民统治思想是罗斯福深恶痛绝的。尽管美、英两国在多次的利益博弈中,美方逐渐掌握话语权,但要弱化其影响,就必须将苏联和中国拉入大国集团,既可以弱化英国对欧洲影响,又可以依靠中国加强对亚洲各国的控制。
当然,更重要的是,罗斯福为了构建战后世界新秩序,将美国的利益做大做强,就必须在四国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在他看来,苏联的一票不保险,而英国从“老大”沦为“小弟”也需要一段时间调整,而一手扶起的中国,就是最保险的一票。
不过,蒋校长有自知之明,认为参会的意义不大。一方面,苏联和英国对中国都不感兴趣,而另一方面,美国并未对战后中国的权益有实质性的承诺。于是,他百般推脱,这可让罗斯福有些着急了,为了促成峰会召开,他甚至建议提前单独会面。
总之,罗斯福极力促成“四国首脑”峰会的背后,既能彰显其个人的大格局,又能追求美国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所谓的“大国集团”中,各国为了利益相互争吵、彼此牵制,但真正掌控大局、主导世界的是美国,这正是罗斯福所追求的目标。
然而,四国之间的隔阂较深,罗斯福该如何促成此次会议呢?
1943年8月,“魁北克会议”召开期间,罗斯福与丘吉尔联名再次向苏联统帅提议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这一次,苏联统帅终于同意,并认为召开这样的会议“十分必要”,继而又提出先召开外长级会议。言外之意,苏联是大国,不会言听计从。
罗斯福自然明白苏联统帅“摆谱”的背后,既对英、美两国的诚意表示怀疑,又希望通过三国外长会议,明确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时间,他才有可能参加此次峰会。说白了,外长会议其实就是一次“试探外交”,苏联的面子必须顾及到。
苏联统帅还未就参会给出具体答案,丘吉尔这边却出了状况。他建议首脑会议分三个阶段进行,先由美、英两国在开罗达成初步协议,再在德黑兰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正式会议;最后,美、英两国再回到开罗继续商讨出兵印缅等问题。
可以说,丘吉尔此番建议十分“阴险”。一方面,他将中国排除在外,就是想继续利用英国的影响力,去左右美国的战略方向;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向苏联表明美、英两国永远是一家,甚至是炫耀和示威。峰会还未开,矛盾却更加突出。
但罗斯福何许人也,岂能中了丘吉尔的“圈套”。他既同意丘吉尔分三段开会的建议,又致电蒋校长到开罗举行首脑会晤。这么做,不仅将中国拉入“大国集团”,抬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不给苏联人留下英、美两国“秘密商谈”的口实。
更关键的一点,戳破了丘吉尔的险恶用心,使其不能成为阻碍大国间协商,以及美国将主导世界的“拦路虎”。睿智的罗斯福也终于让苏联统帅看到了西方国家的诚意,并答应参加德黑兰会议。此时的丘吉尔也彻底明白,美国的目标更远大。
当然,《开罗宣言》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不仅明确了战后日本必须将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而且得到了美方提供90个师的装备,甚至还有10个美军师来华作战等等。更让人高兴的是,丘吉尔试图延后的缅甸战役即将展开。
由此可见,此时的罗斯福已经开始构建战后的集体安全观,尤其是其战时政策保证了美国成为联合国的一员,而“四国首脑”会议正是基于这样的设想召开的。正如后世评价的那样,“他把自己从轮椅上举起,把整个国家自屈服中解放”。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