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戚继光作为抗倭英雄,为大家所熟知。而他在明帝国北部边防所做的成绩,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以至于网络上有人问:“戚继光为啥在抗倭之后就默默无名了?”其实,就如兵圣孙武所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戚继光在明朝后期在北部边防所做出来的努力,才更值得传颂。
从“庚戍之变”开始,蒙古鞑靼部在俺答的领导下,逐年内犯,明朝北方边境,尤其是蓟镇的边防压力骤增。到隆庆元年,虽然几十年间撤换了大将十人,但仍然不能遏制住鞑靼的攻势。为了更有效地整顿北边防务,明廷调谭纶和戚继光到蓟镇。
戚继光调到北方之后,经过大力整顿,从本质上提升了蓟镇的边防能力。戚继光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敌台,边墙与老营的立体式防线。蓟镇和昌平镇的防区,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塞墙长2400余里,防线过于宽广绵长。守备兵力虽有万余,但往往分散各处要塞哨所,兵力单薄。鞑靼人在入侵的时候,一般先派出几十人的小分队,从设防松散的地方攀墙而入。而驻守的哨所因为兵力过少,加上当时的边墙只有一面设防,一旦发现鞑靼人入境,明军往往撒腿就跑。这样,鞑靼人就可以从容拆毁边墙,让等在墙外的大部队入塞内犯。针对这一问题,谭纶和戚继光提出加宽边墙和修建空心敌台(墩台)的方法,被朝廷采纳。
具体的建台工作,由戚继光负责。他亲自查看地形,规划。到万历三年,共建造敌台1337座。这些敌台,面积宽阔,一般在12--15丈,高约4-5丈。地基用方石垒实,上部是砖墙,厚度接近5尺。中间空阔,四面挖有箭窗,顶层有木质建筑,周围环绕着垛口。所谓“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贼寇,贼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是一个坚固的设防堡垒。每座敌台,远的相隔百余步,近的不过三五十步,火力相交,防守严密。每座敌台,平时由5--10名南方士卒驻守,春秋两防时,增至30--50人。同时设置台头,百总和千总等官职,组织严密,节节而制。敌台士兵主要配备远程武器,每台有佛郎机8架,神快枪8杆,石炮50位,大石400块,小石4000块。除了修建敌台之外,戚继光还主持了加修边墙和设立附台军营两项工作。加修边墙包括修重墙,薄者加厚,低者增高。在城墙外修筑偏坡(一种陡坡),使敌人不能攀援。如果地势平坦,那就开挖壕堑或者陷马坑。上述措施使得边墙成为抵御蒙古骑兵的有力武器。戚继光还在内墙设置营房,用以安置士兵和军马。这样,通过墙上敌台,墙外偏坡以及墙内老营,守边明军有了完整的立体边防设施。如果蒙古骑兵来攻,远则以敌台内的佛郎机、神快枪等攻击,近则以石炮攻击;蒙古人如果靠近边墙,墙外的偏坡和壕堑又使得他们难以攀登;而即使敌人侥幸攻入边墙,守墙明军也可依托老营,固守待援。这一整套措施改变了过去边墙易入,守军易溃的局面,极大地改善了蓟镇的边防。
十万重兵集团的建立。戚继光年轻时曾经在蓟镇戍守多年,也参加过“庚戍之变”时的北京保卫战,所以他对蒙古人的战法并不陌生。戚继光认为,一味依靠长城被动防守是不行的,必须要在机动作战中与蒙古骑兵正面对抗,所谓“须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当其出没”。而俺答时期的蒙古骑兵,经历了一个短时期的回光返照,重甲骑兵的数量明显增多。要想在大规模会战中与之一决雌雄,就需要十万人的重兵集团。而这十万人要避免单一兵种,需要车兵、步兵和骑兵三个兵种相互配合,方能取胜。中原王朝的军队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对抗的过程中,很早便利用车阵来对抗游牧骑兵。比如汉匈漠北决战时,卫青就是靠武刚车组成车阵来抵御匈奴骑兵的冲击。到戚继光时,火器大兴,车兵也借此提升自己的防御力。戚继光督造的战车长一丈五尺,左右安置有偏厢,起防御功效。每车载士兵二十人,内中包括车正,佛郎机手,鸟铳手,藤牌手,镗钯手,伙夫等,各司其职,远中近皆可攻击。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鼓车,火箭车,大将军车等。一个车营计有各类车145辆,官兵共计3100余人。车营“所恃全在火器”,每营配备大将军炮(重炮)8位,佛郎机256架,鸟铳512门,火箭15360枝。按现在的标准,车营实际上是配备车载炮的步炮兵合营。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车营,戚继光还编组了专门的骑兵营,每营2600人,与车营共同进退。除此之外,还有独立的步兵营,人数为2600人。这三个兵种战时互相配合,形成所谓的车步骑合营作战。为了保障后勤,戚继光又设立专门的辎重车营3座,每座大车80辆,每营可携带供1万人马3日食用的给养,极大提升了明军的作战持续能力。通过严格而专业的训练,戚继光的十万重兵集团,车步骑辎协同作战,火器强大,能攻善守。
戚继光还完善了防御作战的预案,提出了具体的战术战法。第一,派出大量夜不收,捉生等侦察部队,深入前线甚至敌营,侦查敌人动向,摸清敌人入侵路线。第二,在敌人进军路线上设置伏兵,迟滞敌人行军速度。第三,敌人到达边墙,守军与援军合力固守,劲力御敌。第四,如果有小股敌人翻越城墙,迅速调遣精锐南兵,将其逐出。第五,如果敌人大举翻墙入境,车步骑营联合出击,争取将其歼灭。第六,如果敌人劫掠后撤退,步兵需要扼守险要位置阻击敌人,骑兵营单独出动,尾随其后,拼死击敌,务要成功。第七,如果前述措施都失效了,戚继光将亲率精锐,夜袭敌营,不成功便成仁。
戚继光的一系列巩固边防的措施是极有成效的。隆庆二年十二月,朵颜三卫长昂意图入侵,戚继光在青山口用火器击退之,然后派出骑兵初赛追击,大获全胜。隆庆四年,鞑靼俺答汗纠结三十万人准备入侵,妄图再来一次“庚戍之变”。在戚继光的统筹调度下,蓟镇防守严密,俺答无隙可乘,被迫撤退。第二年,迫于明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俺答借着自己孙子和平归还的事件,与明朝达成了和议,不再犯边。到万历初年,朵颜多次内犯,均被击退。其首领董狐狸差点被明军活捉,长秃更是被明军骑兵狂追一百里擒获。长秃的被俘极大地震慑了朵颜各部,朵颜各部酋长240人跑到喜峰口向戚继光请降。在明廷的授意下,戚继光同意了朵颜各部的求和,双方缔结合约,从此蓟镇基本再无大的纷扰。
敌台,边墙与老营提供了坚固的立体防线,而十万重兵集团作为机动部队,伺机而动。这些明军将士在戚继光的训练和指挥下,采用车步骑联合作战的战斗模式,实际上已经有了近代军队的味道了,远不是纯粹封建制度的蒙古骑兵所能抵挡得了的。戚继光镇守蓟镇十几年,鞑靼部和朵颜三卫求和互市,边境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冲突。即使在他调任别处之后,这一套防守体系依然为稳定明朝北边的安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所谓“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编后语:戚继光对于明帝国北部边防的建设,其实也把自己陷入了悖论当中。养十万精兵、强化工事,可保边境无事,但对于封建士大夫来说,既然边境无事,那还养什么精兵?强化什么工事啊?那不是“劳民丧财”吗!这个悖论对于封建王朝是个无解的问题。于是,当能搞钱的张居正被死后清算,能打得戚继光死于贫寒,从朝鲜战场抗日归来的戚家军因追讨欠饷被屠杀,自然有满清八旗帮明朝的士大夫们解决戚继光的悖论。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超重装轻骑兵,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