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狄、杜康谁才是“Chinese Baijiu”的发明人?

作者:张立峰,王德恒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近日,#中国白酒英文名改了#微博话题登上了热搜。中国酒业协会微信公号发布消息称,经与海关总署税收征管局(京津)多次沟通,中国酒业协会于2020年4月25日正式向海关总署提出申请,建议将海关商品名录中中国白酒的英文名字由原来的“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更改为“Chinese Baijiu”。海关总署在充分听取协会的意见之后,同意在202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中进行修改,新的税则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税则第22章的税号为2208.9020,中文列目名称是白酒,对应的英文是:Chinese Baijiu。对此,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四六级不怕了”“早点改,我四级能冲500!”        中国酒业协会称,中国白酒与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朗姆酒(Rum) 和金酒(Gin)一起并称为世界六大蒸馏酒。目前科学研究精准表明参与白酒酿造的微生物有一百多种,风味物质有一千多种,其中定性的风味物质有三百多种,中国白酒消费量为约占世界蒸馏酒的三分之一。但多年来,中国白酒缺乏一个官方的准确的英文名称,造成海外消费者的困扰,比如Chinese spirits(中国白酒),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中国蒸馏酒),Chinese liquor(中国烈酒)等都称为“中国白酒”。这次统一为“Chinese Baijiu”,解决了海外消费者的困扰,也让中国的白酒飘香更远。

绵延9000年的造酒技术?

2004年12月,贾湖遗址被考古界确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酒类发现地。1983年以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的考古专家对贾湖遗址进行数次发掘,他们发现在距今约7500-9000年间的陶器碎片上有一些沉淀物,怀疑是酒的残留物。为了弄清这些沉淀物的真相,美国专家先后进行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化学分析,得出的结果是:这些陶器曾经盛放过以稻米、蜂蜜和水果等为原料混合发酵而成的酒饮料,因为陶片上的残留物中含有酒类挥发后的酒石酸,其化学成分与现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蜜、蜂蜡、葡萄、山楂以及一些古代和现代草药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相同。最终认定这是一种酒类饮料的残留物。这是由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饮料,说明中国人早在9000年前就已经掌握了造酒技术。这也使得贾湖遗址成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酿造酒类的古人类遗址,被誉为“人类酒鼻祖”。       在我国出土的最早的液体“酒”则发现于2009年10月30日,陕西省眉县一户村民用挖掘机取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青铜扁壶,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衔环,壶身正反两面雕有精美的纹饰,内盛有液体,用手一摇发出响声,并散发出一股酒香的味道。经过鉴定,这是距今约2200年的秦代青铜扁壶,扁壶内的液体可能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酒。

酒的传说

在我国民间,关于酒的发明,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的传说。目前流传较广的关于酒发明人的传说,最著名的有三种说法,即:仪狄造酒、杜康造酒和少康造酒。仪狄相传是4000多年前夏禹时代的人,是舜的女儿。相传,大禹的一房妻妾帝女,见夫君每日因治水和治理国家而操劳,于是请仪狄酿出酒来给大禹喝,让他解乏。传说中酒便成了夫妻恩爱的载体,酒中融入了爱情的甜蜜。新婚夫妇在婚礼上一定要喝“交杯酒”的习俗,不知是否由此而来?       仪狄造酒说 (图源:百度百科)不过,一般大家都公认杜康是酿酒的始祖,《世本》中也有只言片语的记载。真正让杜康出名的还要感谢曹操,一阕《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家喻户晓,也使杜康酒流传至今。人们还在相传杜康曾经酿酒的地方——河南省汝阳县城北的杜康村建了一座杜康祠,以纪念这位传说中的“酒圣人”。       杜康造酒说 (图源:百度百科)而少康造酒的传说则显得有些曲折复杂。少康是大禹的玄孙相的儿子,相在寒促发动的宫廷政变中被杀,此时相的妻子后缗已身怀有孕,在大臣们的帮助下,她逃了出去,跑到嵩山之阳的伊河流域一个叫“有仍”的地方,生下了少康。正是在这个地方,少康发明了用粮食酿酒的方法。后来,他联合父亲旧时的大臣们合力剿灭了寒促,恢复了夏王朝,并继位当了国君。在庆祝胜利的宴席上第一次摆上了酒。这个传说的真伪已无法考证,但人们确将这种以饮酒的方式庆祝胜利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另外,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传说和记载,这些传说不但饶有风趣,而且更贴近于酒的真正起源。明朝人周旦克在《蓬栊夜治》中记载:在黄山生活着许多猿猱 (猴子) ,每当春夏之季它们便采摘各种野果存放在石洞里的凹陷之处,经过自然发酵,产生出香气四溢的美酒,百步之外都能闻到酒香。清朝人彭孙贴在《粤西偶记》中记下了类似的故事:在平乐府等地的山中,猿猴极多,这些猿猴很善于采水果做酒。有一些上山砍柴的樵夫曾经进过猿猴住的山洞,见到了这种酒, 而且喝起来香美异常,他们称之为“猿酒”。在湖北神农架林区的民间也流传着与上述两则记载大同小异的传说。这些虽然是传说,却印证了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能够进行酿酒的推测。既然猴子都会利用天然条件做酒,那么我们的祖先——中国猿人的智商应该比猴子高多了,他们利用同样的条件制造酒,自然是不在话下了。       周口店遗址 (图源:百度百科)在北京西南郊的周口店,我们的祖先“北京人”早在七十万年前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了。大约在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华北北部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森林茂盛。林间生长着大量的野生梨树、毛桃树、杏树、李树、柿树和其他果树,地面的瓜蔓上结出了许多甜瓜,山沟里到处都是野葡萄。生活在周口店一带山洞里的“北京人”的后代——新洞人 (属于早期智人),采撷野果为食。由于野果的产量充足,供大于求,他们便把吃不完的部分储存到了山洞里。日复一日,山洞里潮湿、恒温的天然环境加上自然感染的酵母菌,使得堆积的瓜果自然发酵,流淌出来的汁液就是最原始的酒浆了。新洞人喝了这种发酵后的果汁,肯定觉得非常香甜适口。于是便开始刻意采集野果、堆积到洞穴里的低洼之处,使其发酵,然后再收集“制造”出来的果酒。于是,酒的始祖便这样在周口店的山洞里“诞生”了。《本草纲目》亦云“葡萄久贮,亦自成酒,芳甘酷烈,此真葡萄酒也。”人类早期的造酒活动,纯粹是一种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重复大自然的天然自酿过程。而这种“模仿”的过程持续了三四万年之久。

酒的发明

传说归传说,我们还是应该根据一些史料,做判断。成书于春秋时代的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书之一《黄帝内经》中记载了黄帝与岐伯关于酒的一段对话,他们谈论了酒的制造与应,同时,该书中还记载了药酒对于治疗疾病的作用,以及纵酒对人身体的危害。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对酒的“功过”已经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因而《本草纲目》认为:“酒自黄帝始,非仪狄矣”。据了,目前较早的关于“酒”的文字记,在我国春秋时代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诗经·小雅》多次出现了这样的诗句:“我有旨酒”、“君子有酒”、“尔酒既旨”以及“彼有旨酒”等。同时,《小雅·信南山》中的一句“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说明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用清酒、公牛祭祀祖先了。真正称得上人工酿酒的生产活动,是在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史学家们曾认为应该开始于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而前述的贾湖遗址考古发现又将这个时间向前推到了约公元前7000年) 。因为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原始农业,人类已经学会了种植谷物,并使用发芽的谷粒作为酿酒的原料。因此,史书上称仰韶文化时期是谷物酿酒的“萌芽”期。到了约公元前2800年—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制造出了精美的陶器器皿作为盛酒的容器,才使酿酒进入了“盛行”期。到了商代,兰陵开始出现了专门酿酒的作坊。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关于当时“鬯”的记载。“鬯”是古代以黍米酿制的酒。战国时期,我国的酿酒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据《礼记·月令》中记载:酿酒时“秫稻必齐,麴蘗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把酿酒的整个过程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如原料 (稻米) 、酒曲 (酵母) 、水质、容器、温度控制等全都说到了。那时候人们酿出的酒是黄酒,酒精度一般只有10%左右。而中国传统的白酒 (即蒸馏酒) 是在南北朝 (公元6世纪) 以后才出现的;有些史料则认为是在北宋 (公元10世纪) 发明了蒸馏技术之后才开始生产出白酒的。       从“天地造化”生成酒到人类模仿大自然酿酒,再到有意识地进行酿酒生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与其他许多种古人的发明一样,酒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大自然的长期适应过程中,逐步演化而来的产物。它是古代劳动者在效仿自然现象后,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而不是哪一个具体个人的“发明”创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种“托名”的习俗。在无法认定确切的发明人时,往往就把这项发明“授予”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所以,酒的发明也被冠以了仪狄、杜康或少康的名字。而实际上,中国人开始酿酒的时代,比仪狄和杜康生活的年代至少要早4~5千年。从中国古代悠久的传说中走来的这些人,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情况。在今后的日子里仍将伴随着带有醇香的美好传说为人们世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