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写过《七夕》的诗人不少,他们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七夕作为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据说七夕节最早是由星宿崇拜慢慢演变而来的。因其祭拜活动是在每年的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关于七夕的传统习俗和故事。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关于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传说,这也使得七夕成为中国最具有爱情元素的节日。

在历史上有不少人都写过关于七夕的诗词歌赋,但是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应该算是中国古代的唐宋时期。由于古代交通极为不发达,所以很多人在七夕的时候不少读书人都处于跟家人分别的日子。这时候只能通过写一些关于七夕的诗词歌赋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

比如唐诗人杜牧写的关于七夕的诗词中有这样比较经典的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通过宫女仰望星河中的牛郎织女星来表现的一首宫怨诗。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写的关于《七夕》的,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诗中:“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却将他内心的悲苦跟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多么希望能他们的生死相隔又=能有机会换来一年一度的相会。

晏殊写的关于《七夕》的诗词,将神话故事当中的人物跟其联系在一起,特别是那“若教精卫填河汉,一水还应有尽时。”直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对于他来说,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并没有太多有新意的地方,关于七夕的很多事情都是杜撰出来的。如果有牛郎织女的话必然会有其他的神仙,那么神话中能填海的精卫必然能填满整个银河,牛郎和织女想见也不用那么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