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每10年体温下降0.03℃,一直凉下去会怎样?

疫情席卷全球,除了病毒、疫苗外,体温也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从生病才去医院量体温,到现在超市、商场、地铁站……几乎无处不在是体温测量点。不少人发现每一次量体温的数值都不太一样,而且几乎都在36℃—37℃之间。

其实正常体温不是确定的某一个数目,而是一个温度范围。虽然现在的测温仪大不同,但是目的都一样的。在普通人眼里体温不仅仅是体温,更像是一个通行证。在医生眼里关心的不仅仅是测量体温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体温本身的变化。

为什么人的正常体温是一个区间?

体温分为深部体温和表层体温,临床上以口腔、直肠、腋窝的体温为主,而直肠体温最接近深部体温。

人作为一个恒温动物,不会因为外界环境温度的高低,体温有断崖式的改变。广为流传的37℃概念,来自于1851年德国内科医生卡尔·温德利希(Carl Wunderlich),收集的25000名病人的腋下体温数据。首次确定了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确实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37℃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身体健康的标准之一。

在这之后,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对三个研究周期内的不同数据进行了对比。第一组是1940年——1960年美国南北战争退役的两万余名军人,第二组数据来自于1971年——1975年美国的健康调查,第三组来自于斯坦福大学内部的2007年——2017年的数据。

在这个跨时间、跨人群的样本量里,证明了每隔十年的平均体温就会下降0.03℃。

从19世纪的37℃到21世纪的36.6℃。而这个36.6℃更加地适宜人类在地球生存。现代人不会像19世纪的人一样,容易感染上像肺结核、疟疾这样的传染性疾病。

人类体温的下降与居住环境有关,现如今我们拥有完善的保暖措施,稳定的室内气温,人类可以处于一个相对稳定且舒适的环境里生活、办公。另一个方面是卫生、医疗和饮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免疫力越差,人越“凉”

众所周知,当我们的体温超过37℃,就会有发烧的风险。那当我们的体温降到37℃以下就没事了吗?

但其实真相与我们想的不同。36.5℃是我们体温的及格线,偶尔低于36℃,不是人没了的话,就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

在正常范围内,一般而言体温越高,免疫力相对来说就越好。今年的新冠病毒和之前的SARS病毒都与蝙蝠有关。而一只小小的蝙蝠体内有不计其数的病毒。

蝙蝠的体内之所以如同“毒蛊”,是因为他常年“发烧”。体内的病毒常年被封印,强大的免疫力系统并不会把它体内的病原体消灭,而是将这些病菌都压制住。

这些病菌就是在蝙蝠体内炼丹一般,变得更强大更邪恶。虽然对蝙蝠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作为一个飞行动物,传播病菌的能力比一般动物强很多倍。

科学家研究发现,体温每降低一度,免疫力就会下降30%;而体温每升高1℃,免疫力就会提升5-6倍。当然这个体温是基于正常的体温上的。

体温和基础代谢水平紧密相联,体温过低会导致新陈代谢差,血液流速缓慢,白细胞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免疫力也随之下降了。

一旦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就会起作用,白细胞就会发动免疫战。

最后,全球范围内的体温降低,也反映出现代人生活的不规律和不经常运动。虽然在大势面前,个体的能力显得非常小,但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

根据志愿者24小时体温报告显示,体温在一天之内是有波动的,昼夜间体温的波动可以达到1℃左右,也可以看作衡量免疫力高下的指标。

这种波动是和人体基础代谢水平有关,凌晨0点至6点阶段是一天当中体温最低的阶段,所以我们尽量顺应这个波动幅度,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例如少熬夜,尽量避免夜晚的户外活动。

除了每天有体温波动外,人的一生也是有体温波动的。出生时体温最低,在五岁左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弱。在青年时期保持恒定,最后在40岁后逐渐下降。这也是为什么人在婴儿时期和老年时期特别容易生病的原因。

当然,在体温这件事情上我们也有应对办法。那就是注意保暖,加强体育锻炼。虽然每一天的波动与一生波动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持之以恒,爱护身体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