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军进军东北”,抗战后这一战略性的方针,是谁先提出的?

侵华日军在我国领土内,分区域地受降,接着分批次地被遣送回国。对于抗战期间被日军占据的领土,一下子出现了军事权力的真空。抢占此前被日军占领的区域,一时间成为国共两党军队的首要任务,而我党中就有人士提出了“十万大军进军东北”的建议。

这条建议的价值十分宝贵,对未来两党对立、战斗的局势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八路军在抢先进入东北后,利用东北作为大后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那么回到原点,这条宝贵的建议是谁先提出来的呢?下面就来说说。

一、为什么要进军东北?

东北在民国时期,基本上被日本帝国窃据。日本当局向东北进行殖民统治,推行日本传统文化,还大量进行移民,企图将我国的东北地区,从文化根源上变换为日本的“血统”。

此外,日本的关东军也入驻东北,对东北地区进行军事统治,并以此为根基,谋取逐步蚕食我国的全部领土。

虽然东北三省沦丧于日寇之手,但是日本帝国也对东北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朝末年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力不振,直到民国时期,我国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然而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开发了东北三省的各种重工业和轻工业、手工业等等,使东北成为当时中国境内的重要工业中心。此外,各种基础建设以及工商业、教育业、银行业也在东北地区开花结果。

可以说,在抗战前后,东北是我国的发达地区,具有很大价值。而且日本关东军以东北为基地,也让东北的各种军事建设得以完善,更有许多战略物资可供使用。

在地理位置上,东北与苏联、外蒙接壤,侧后方没有威胁,还能获取苏联老大哥的各种援助,互为依靠。东北毗邻华北,得之则与华北我党控制地区连成一片,失之则受到国军势力的两面夹击。

东北之所以能够形成工业区域,也是因为境内的矿产资源丰富,而且有良好的港口与海上运输贸易道路,发展潜力巨大。东北的开发也包括交通运输方面,各种铁路和公路的建设,让东北的交通网络足以保证各类军事和民用的运输能力。

所以东北不得不去,早日进入东北,八路军就能在接下来的国共争斗中,获得先机和优势,掌握战场主动权。

二、黄克诚在1945年9月份提出

黄克诚是我新中国的开国大将,少年从军,先后参加过北伐战争、湘南起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功无数,实至名归。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开启了重庆谈判,旨在商定国家的下一步走向。

当时黄克诚将军就敏锐地意识到国民党的所谓谈判并没有诚意,不过是借着谈判来拖延时间,好抢占地盘,筹备内战。

既然对方不实在,那我们也不能手脚慢了,黄克诚将军认为我党军队过于分散,没有在地域上凝聚为一大片根据地。如果能够派遣军队进入东北,让我党的军政干部接管东北,就能通过东北,联系华北,形成一大片广阔的根据地,在未来的国共争斗和战斗中,获取更大的优势和主动权。

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正式向中央军委提出,派出五万人到十万人的部队进入东北的提议。

三、刘少奇在1945年8月份提出

重庆谈判,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去了,我党的副主席刘少奇代理主席职务,接手中央的日常主持工作。刘少奇的想法和黄克诚差不多,不过刘少奇认为重庆谈判是个关键时期,是抢占根据地的大好时机。

如果我军能够率先进入东北,就能为重庆谈判中的我方添加有分量的筹码。刘少奇在此时期,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获得党内的认可。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前去重庆的过程中,刘少奇便开始动员军事人员和军政干部,秘密、迅速地前往东北。

1945年8月29日,刘少奇起草了《关于迅速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9月17日,刘少奇向重庆中共代表团发去电报,内容就是关于在苏联军队撤出东北的同时,派遣我党军队和干部进入东北,接管东北。

9月19日,毛主席和周总理批准刘少奇的提议,中共中央正式关于正式派遣军队进入东北的命令,正式发布。

其实关于派出我党军队进入东北,接管东北的建议,当时我党内部的许多人士都是有共识的,不过刘少奇同志是第一位正式提出该建议的人。然而归根究底,进军东北是我党团结一致、同心同力下的智慧结晶,而历史也证明了,这更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正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