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没有丁丁骨?研究发现它已退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说起这个话题,估计很多朋友都不太好意思深聊,但又会忍不住思考,哺乳动物中除了人类和其他极少数动物外,都有丁丁骨,而它的功能又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就会丢掉这么宝贵的玩意儿呢,这对人类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

有丁丁骨的动物和没有丁丁骨的动物

我们能查到的资料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形容的“所有食虫动物(如地鼠、豪猪)、见于翼手目、须鲸类、食肉目和除蜘蛛猴和智人之外的灵长目动物”都具有丁丁骨,最长的丁丁骨接近1米,比如海象的超过60厘米的丁丁骨就被误认为是一根大骨!而2007年时一根出售的丁丁骨长达1.4米,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海象丁丁骨。

像不像一根大棒槌?

当然我们比较感兴趣的还是和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

在灵长类动物中,除了蜘蛛猴外都没具有丁丁骨,这骨头位于雄性动物丁丁的尿道上方,它的功能是在生殖期间保持一定的刚度,而在很多雌性动物中,还有与之应对的阴蒂骨。

丁丁骨的作用能让雄性动物在繁殖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比如它的存在不再借助于充血后雄起,而且也可以在短期内经过多次交配而达到保证雌性受精的要求,比如狮子可以在一天内交配100次,间隔最短可以达到4分钟,这个强度,耐力和恢复时间,对于人类来说,那一定是望尘莫及的!

这在哺乳动物的繁衍中具有了极大的优势,因为这100次中,只要有一次命中,那么狮子的繁衍策略就成功了,而在繁殖竞争极为重要!

猩猩的丁丁骨

有点让人意外的是,灵长类中的体型和丁丁骨并不成正比,比如夜猴体重为0.7千克,但它的丁丁骨却长达16毫米,猕猴的体重为7.2千克,但它的丁丁骨只有11毫米;大猩猩体重高达142千克,但它们的丁丁骨却只有12毫米!

这上面有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体型越大,丁丁骨反而越短,当然这个案例在人类这里却直接消失了,人类没有丁丁骨,为什么会这样,演化不就是为了更好更多的繁衍自身么,丁丁骨的存在不就是辅助人类繁衍生殖的么?

人类的丁丁骨是怎么丢掉的?

研究发现,丁丁骨大约出现在1.45亿年前,在有胎盘和无胎盘哺乳动物分化之后,灵长目动物和食肉目动物的共同祖先都是具有丁丁骨的。因此这些动物中没有丁丁骨的那些,比如人类,那就是是在演化过程中把它丢失了。

所以人类并没有特殊性,即使大家不认是“猩猩”进化来的也没事,毕竟人类的祖先必定是从上亿年前开始演化的嘛,至少那会还是有丁丁骨的,那么是啥时候消失的呢?

灵长类中和人类是最接近的,但灵长类中的蜘蛛猴也没有丁丁骨,但和人类更接近的倭黑猩猩一起大猩猩都有丁丁骨,因此这个过程一定是发生人类和古猿分化演化的某个时刻,但现在科学家确实难以确定具体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人类为什么会丢掉丁丁骨呢?

第一个则是人类不属于超长时间过程的物种,比如狗的闭锁模式可以延续二十几分钟,而马岛缟狸可以持续18小时甚至更久,但人类显然不需要那么久,而有丁丁骨的很多物种比如倭黑猩猩和大猩猩,甚至狮子时间都很短,不是几秒就是几十秒,而人类平均时间据说是2分钟,早已远远超过了近亲动物们的平均时间!

还有一个则和人类演化中逐渐诞生的固定伴侣模式有关,伴侣相对固定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当然现代人类可能不怎么认为,但很明显,当然这不是关键,毕竟人类演化过程中条件恶劣时期最关键的是生存!

这种固定伴侣模式下,次数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而丁丁骨的存在,可能会让这个问题失控,因为人类没有发情期,而是随时都可以,那么将可能在这上面消耗掉大量的时间,对于人类演化甚至是种群的生存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简单的说,人类还有很多重要事情要做!

人类其实有“丁丁骨”

其实丁丁的解剖结构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结构,在丁丁的中央部位,有一个很多弹性纤维组成的组织来保持丁丁的硬度,其功能类似于丁丁骨,这个结构被称为远侧韧带,结构非常坚固,甚至在去除部分静脉后仍然可以保持硬度,但它存在的坏处是可能会在勃起的情况下“骨折”,而且恢复时间也很久!

所以各位无需担心,因为丁丁内已经有替代结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