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土星是一个很美丽的星球,与我们熟知的相比,它的周围有一道很明亮的光环。
其实,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不止是土星有光环,木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也是有的,只是它们不如土星的明显。
这道光环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地球也有这样的光环,那将会怎样?我们将一一探究这些问题。
土星周围的环99%是碎冰
天文学上将土星、木星、海王星和天王星周围的“光环”称作行星环, 但卫星也有可能有自己的环系统。
行星环并不是实体的环或者盘,而是由无数宇宙中的冰块,岩石以及灰尘组成的有间隙的环状体系。
就土星而言,它的行星环中包含了大量的碎冰,而碎冰可以反射太阳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环。
而其他行星的行星环中更多的是灰尘,灰尘是深色物质,反射的光肯定没有冰发射的多,所以比较暗。
土星的光环从赤道上方7000公里处延伸到80000万公里处,但它的厚度却只有10米,这是相当薄的。
洛希极限与行星环的形成
洛希极限是指一个天体对自身的引力与第二个天体对它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时两个天体的距离。
星球自身的引力可以保持它的完整性,就像地球的各部分由于受到地心引力所以不会崩裂瓦解一样。
而潮汐力可以理解为第二个天体对你的撕扯力,地球上的潮涨潮落(潮汐)就可以看作是月球在撕扯海洋。
洛希极限常用于描述行为和围绕它运行的卫星,在卫星由远及近靠近行星的过程中,其自身会发生形变。
当卫星距离行星较远时,它受到的潮汐力较小,不足以改变它的形状,所以卫星本身是圆球状。
图为:洛希极限示意图
当卫星慢慢接近行星靠近但没越过洛希极限时,它自身开始发生形变,靠近行星的一面力更强,所以它的形变类似于拉伸。
当卫星继续靠近行星并越过洛希极限时,自身的引力无法抵抗巨大的潮汐力,这时它会被撕扯成碎片。
卫星瓦解后的碎片具有极高的速度,但在行星引力的束缚下它们会“乖乖的”围绕着行星转动。
洛希极限可以很好的解释行星环的形成,所以有一种观点就认为行星环是由以前被撕碎的卫星形成的。
但洛希极限也有例外,有些行星的小卫星就在洛希极限里好好地,并没有被撕碎,这是因为受到了其他的力。
基于这个例外,有了一种新的关于行星环形成的解释,那就是碎片是从位于洛希极限内的没有被撕碎的小卫星上“扯”下来的。
虽然具体的形成原因并没有定论,但所有已知的行星环一定是在洛希极限内的,至少在目前来看是这样。
假如地球也有了行星环
假如地球也有了行星环,你不是立马想到地球也会像土星一样会有个巨大而美丽的闪闪发光的光环?
结果可能要令你失一点望(不是全部),土星的环会发光是因为环中基本都是碎冰,但地球做不到。
土星离太阳很远,地球离太阳太近了!如果环中有碎冰的话早就被太阳融化蒸发掉了,只剩下一些灰尘,岩石。
但是即便只剩下灰尘和岩石,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亮光,虽然没有土星的亮,具体多亮呢?参考月亮。
虽然月亮表面坑坑洼洼的,也没有冰之类的可以很好的反光的东西,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亮的月亮。
我们所说的都是从地球上真真切切可以看到的,你醒来就可以看到的,并不只是宇航员在外太空看到的。
说到月亮,你的确可以将这些小碎片看成是一个个微小的月亮,因为它们真的在天上做着跟月亮一样的事。
你会在白天看到明亮的一道白光,假如你在赤道,那看到的可能就是一道从地平线拔地而起的白光。
假如你在南半球或北半球,那么看到的白光就会有点弯曲,而且在夜晚同样看得到,这可能会使黑夜稍微有点亮光。
不知道其他生物能否适应漆黑的夜晚变得不太漆黑,反正我猜这对人类睡个好觉的影响不太大。
同时,行星环也会吸收掉一部分来自太阳的热量,我们可能会感觉到有一点点冷,但不至于是严寒。
月球的引力导致地球出现潮汐现象,如果地球有了行星环,潮汐发生的次数肯定会变得很频繁。
天文学家或者天文爱好者肯定不太愿意接受这个假设,因为巨大的行星环会遮挡住很大一部分观测的视野。
航天事业可能会受到影响,首先航天器和卫星是有可能与环相撞的,其次就算不撞,环也有可能会散射掉卫星的无线电信号。
行星环也可能在“传统导航”上发挥一些作用,就像通过北斗七星辨认方位一样,这个会很有趣。
最后
地球有了行星环似乎对人类并没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影响,但对于其他生物就不得而知了。
据说,地球在以前是有自己的环的,它捕获了小行星撞击或彗星飞越留下的碎片,但后来都坠毁在大气层了。
但现在地球好像在人类的“帮助”下重新构建自己的环:因为太空垃圾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