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跪下再行拜礼,古人见面时行礼真相是怎样的?

古人见面时,总要行用一些礼节,常用的见面礼有揖、拱和拜等。

揖,作为古人相见的最常用的礼节,具体分为三种:无婚姻关系的异性之间,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性之间,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一般的同性宾客之间,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另外,还有长揖,一种不分尊卑的见面礼。行礼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较一般的握程度更深一些。

拱,为两手在胸前相合以示敬意。如《论语》中载一次子路见到孔子时“拱而立”,即行用的就是拱礼。

拜,古人见面时最为庄重的一种礼节。早时的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和“揖”类似。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指的就是焦仲卿对母亲所行的这种拜礼。后来拜则主要指跪拜,大臣和民众在面见皇帝的时候都要行跪拜礼。又如《鸿门宴》里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属于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先跪下,然后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或者“拜首”。例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郭沫若历史剧《屈原》)。

再拜,即拜两次,一般表示礼节的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古代书信末尾也经常使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还有“顿首”,一般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即稍停之意。行礼时,头碰地就起,正因为头接触地面时间很短,所以称顿首。

一般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员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此外,古代还有一种最重的礼节---跪拜礼“稽首”,一般适用于大臣拜见皇帝。一般称跪下,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即停留拖延之意。

行礼时,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例如“孟明稽首日:“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殽之战》)。

实际上,自周代始,逐步形成以《礼记·学记》为代表的儒家教育的理论形态,以《仪礼》为标志的人生礼仪的操作规范。“礼乐教化”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与灵魂,为儒家文化中最鲜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