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四维(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秘书长)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近日,有关年轻人猝死的新闻频繁出现,让心血管健康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
很多人认为猝死是心脏病人或者老年人的专属,事实上,43%的心源性猝死的成年人都不到40岁,还正是身强体壮的年龄。加上21世纪最冷寒潮的来临,让原本就怕寒冷的心血管系统遭受更大的考验。为什么说心血管系统最怕寒冷呢?一般而言,寒冷低温天气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管在低温下处于收缩状态,一方面可以使人体外周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压上升,最后心脏负荷增加;另一方面,低温还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及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紊乱,从而增加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2.寒冷天气增加呼吸系统压力。冬季是多种呼吸系统传染病的高发期,呼吸系统压力增加也会增加心肺功能负担,也就是增加心血管系统压力。
3.生活方式的改变。寒冷季节,人们倾向于摄入高盐、高脂及高精制碳水饮食,同时新鲜蔬果的摄入相对不足。另外,人们的户外活动较少,运动量不达标,而聚会增多,容易增加烟酒等血管损害物质的摄入等。
年轻人为何成为猝死重灾区?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呢?
实际上,年轻人成为猝死发生的重灾区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1.不注重保暖。
大部分年轻人觉得自己身强体壮,冬季不注重保暖,“要风度不要温度”,这对心血管系统的伤害是直接的。
因此,生活中,要注意室内温度,保持睡眠温暖;冬季洗漱尽量使用温水;杜绝“要风度不要温度”,冬季穿衣一定要以保暖为第一目的;在冬季减少冷饮及冷食的摄入。如此等等,总之,年轻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安排好自己的内外环境温度。
2.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压力,现代大部分年轻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酗酒、熬夜、抽烟,不均衡且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以及运动的缺乏、心态焦虑等都会对心血管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么,什么叫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如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所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也就是,吃有节制,作息有规律,工作运动适度。
结合现代医学的理念,可以将其细化为:
①饮食上调整不健康的饮食结构、营养均衡。
例如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控油少盐、减少精加工食品的摄入、控制精制碳水的摄入量等等。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要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日的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包括酱油、咸菜里面的食盐含量),这是一个非常小的量,医生通常的一个比喻是“啤酒瓶盖子去掉软垫之后平平的一盖”,而大多数人基本上是超量的。一个比较有趣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的人们由于食用盐量严重超标,他们的心脑血管发病率是长江以南人们的1.5-2倍。
②保持良好的作息。
不健康的作息容易造成焦虑、失眠等问题,同时也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一系列的身体问题,也会对心血管系统施加极大的压力。
年轻人最大的作息问题就是爱熬夜。其实从原理上来说,熬夜不可怕,可怕的是睡眠不足。如果你确实能做到每天7-8小时的良好睡眠,其实你是白天睡还是晚上睡是不要紧的。但问题是绝大多数人的睡眠都在晚上,大部分家庭在白天的环境并不适合睡眠,选在白天睡眠很容易受到各种打扰,是无法达到“良好睡眠“的标准的,因此从现实考虑,还是建议大家晚上睡眠,不要熬夜。
③适度劳作。
这里的劳作既包括工作和运动。当然,提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方式以便互相休息和锻炼,“适度”的含义包括了“不可多”,也包括了“不可少”。
年轻人的脑力劳动通常是过量的,体力劳动往往不足,因此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提倡“多运动”,但其实这需要一个度。按照WHO标准,推荐健康成年人累计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注意几个关键词:累计,意思是是一周之内累加满足即可;150-300分钟按照每周5次运动来看的话,每天需要30-6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一般有踏车、跑步、游泳等等运动方式,强度大致在你的呼吸保持在“可以说话但不可以唱歌”的程度。
医学上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甚至有激进的学者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它通常是由于患者长期而持续的错误生活方式引起的,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的失控,是由于患者对自我管理的丧失而引发的后续躯体病变。因此,我们要尽量向着健康的生活方式靠近,从日常小事做起,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心脏的保养都可以非常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