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在新几内亚,为什么要“磨洋工”?

1943年6月30日,也就是哈尔西南太平洋部队登陆新乔治亚群岛的同一天,麦克阿瑟的“佯攻”也开始了,其部队分两路向萨拉莫阿推进。日军果然上当,下令驻守莱城的部队驰援,守军仅剩两千老弱病残,此举正中他的“调虎离山之计”。

但麦克阿瑟似乎并不急于攻占莱城,依然有条不紊地进攻萨拉莫阿。在他看来,这样的“激战”只会吸引更多的日军,特别是其越打越少的航空兵,当日军的空中力量完全消耗掉时,拥有绝对制空权的盟军,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作战。

为此,麦克阿瑟批准多项机场建造计划,随着陆军不断推进,机场也不断前进,甚至将机场修到了离战场不到90公里的位置,尽管这个秘密机场处于日军航空兵的打击范围内,但他坚持要求第5航空队进驻,并随时拦截和消灭进犯的日机。

一天,美军情报人员提供的一份重要战情称:为向新几内亚守军提供更多的空中支援,日军第4航空军约200战机将前出韦瓦克空军基地。麦克阿瑟立即向第5航空队下达了进攻命令,166架组成的庞大机群对该基地进行了突袭,日军损失惨重。

在两天的连续进攻中,有超过150架日军战机被摧毁在地面上,能升空的战机仅剩6架。可以说,日军曾经引以为傲的第4航空军被基本打残,虽然其陆续增补了一些飞机,但总数再未超过70架,麦克阿瑟牢牢地掌握着新几内亚的制空权。

随着日军不断地收缩阵地,盟军已经完成了对莱城和萨拉莫阿的总攻准备。也正如麦克阿瑟想的那样,紧张的战事,确实触动了华盛顿敏感的神经,运来了大批的先进武器。如今的东南太平洋战区仅飞机就达700多架,几乎是日军的2倍。

“腰杆直了”的麦克阿瑟,自然不放过任何出风头的机会。

眼看日军在莱城的防御日渐空虚,麦克阿瑟想要的部队和装备也基本达到了预期,决定对莱城和萨拉莫阿发起总攻。他再次拿出他的表演天赋,不仅前往莫尔兹比港的前敌指挥部,而且别出心裁地命令独立第503伞兵团,夺取莱城附近的机场。

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作为堂堂的战区司令,麦克阿瑟非要跟随伞兵出征,这样的举动除了哗众取宠,没有太多的意义。不过,这件事发生在他的身上一点也不奇怪。这天,麦克阿瑟乘坐绘有菲律宾地图的“巴丹号”飞机,与1700名伞兵飞抵战场。

这可是太平洋战场上美军首次实施大规模空降,战术效果出奇的好,从未见过此阵仗的日军看到无数的美军从天而降,纷纷逃离阵地。伞兵们轻易而举地占领了机场,盟军在对莱城轰炸的同时,C-47运输机起降420架次,将澳军第7师机降前线。

驻守莱城的日军瞬间陷入盟军4个师三个方向的进攻,不得不再次命令守军突破包围,“转进”至芬什哈芬港。说白了,就是防守不住撤退,用“转进”一词比较“洋气”而已。这次空降让所有人赞不绝口,麦克阿瑟再次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而其出格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华盛顿的批评,反而将一枚空降作战勋章授予他。这件事要换做其他人,恐怕少不了一顿责罚,但麦克阿瑟就是麦克阿瑟,他天生具有将“不利转化为有利”的本领,因为他知道受人瞩目的胜利者,不会受到责罚。

不过,得意忘形的麦克阿瑟,再次犯了自以为是的毛病,想当然地认为驻守芬什哈芬港的日军不到500人,他派出5000澳军前去进攻,但实际上,守军达4千多人,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美军根本不是日军对手,更不要说是实力更差的澳军了。

结果,此战又打了2个月。好在驻守港口的日军见大势已去,在盟军的狂轰滥炸下不得不再次“转进”。至此,新几内亚战役以盟军胜利而告终,而芬什哈芬港的对岸就是新不列颠岛,这意味着,盟军完成了从西面包围拉包尔基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