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大约有5000多种哺乳动物,在众多的哺乳动物中人类可能是最另类的,因为相比于其他哺乳动物有着毛茸茸的外表,人类好像是一丝不挂的。
拿灵长类近亲来说,如果将其他的灵长类动物比作是普通的猫的话,人类就像是一群无毛猫。
为什么人类会失去身体的毛发呢?或者说为什么人类要保留“无毛”这一特征呢?
目前在科学界有三种观点来解释这个问题,所有的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越来越少的毛发对人类是有利的。
图为:无毛的斯芬克斯猫和普通猫的对比
水猿假说
水猿假说认为,在六百万到八百万年前,现代人类类人猿的祖先的生活方式是半水栖的,他们一般在浅水中觅食,较少的毛发可以减少在水中行动时的阻力。
而且,如今人们的毛发基因里存在这种古老的基因:比如腿毛、头发、汗毛等的生长方向与水流的方向一致。
这种解释不无道理,因为祖先水生而自己是陆生的动物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大象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项牙齿化石的化学特征曾表明,至少有一种长鼻目动物是在水中生活的,而它是远古大象的近亲。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在热带生活的斑马、狮子、长颈鹿等都有毛发,而唯独大象是光溜溜的。
同时,人类与大象还有一个类似的地方是都有皮下脂肪,其他灵长类动物是没有的,这与海洋动物很相似。
虽然水猿假说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人类失去了毛发,但并没有任何化石证据人类的祖先曾是水生的。
干草原假说
干草原假说应该是很多人比较熟悉的,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祖先是为了适应草原的高温才失去毛发的,因为之前居住的森林是比较凉爽的。
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适宜的体温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行,但环境温度是变化的,所以它们需要调节自身温度。
调节温度的方式无非两种:环境冷就加热,环境热就散热,这就是为什么散热对于动物而言十分重要的原因。
人类的祖先之所以走出森林不是为了好玩,而是由于气候干旱导致非洲的森林大量减少,它们没有了足够的栖息地。
图为:人体的热成像
同时,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也随森林的减少而变少了,但是森林变成草原却让食草动物的数量开始增加。
寻找以前喜欢吃的植物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所以它们慢慢开始转向吃这些食草动物的肉。
狩猎需要奔跑,而这是人类祖先之前很少干的事,它们的身体机能并不能承受大量奔跑带来的影响,比如我们所说的散热。
但这种理论反过来看就出现问题了:失去毛发有利于散热却不利于保温,难道保温不比散热重要?
寄生虫假说
第三种假说是寄生虫假说,人的祖先之所以“赤身裸体”,是为了防止喜欢寄生在毛发中的寄生虫的传播。
毛茸茸的毛发通常是蜱、虱子等寄生虫的天然庇护所,它们不仅让人发痒难受,而且会携带病毒或细菌。
这会导致人类机体患上一些原生动物疾病,像疟疾、昏睡病、莱姆病等,从而导致身体机能的下降甚至死亡。
这种解释认为人类祖先的毛发是在它们已经学会生活之后退化的,因为这样就能弥补干草原假说的漏洞了。
我们可能都知道虱子,虱子一般会在哪里出现呢?的确是毛发,这让寄生虫假说有了一定的正确性。
另外,有一种哺乳动物似乎也可以支持这种理论,那就是裸鼹鼠。
图为:裸鼹鼠
裸鼹鼠是成群生活在地下的,如果它们具有毛发,那一定是寄生虫的天堂,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它们失去了毛发。
那它们的保温问题如何解决呢?它们当然不会生火,但封闭的活动空间让它们的保温问题变得相对简单多了。
最后
一旦以“无毛”这种方式进化,它就会受到性选择的影响,两性中的一方会据此来选择配偶。
光滑、透明的皮肤很可能成为身体健康的信号,就像孔雀的尾巴一样,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天生比男性少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