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也不要引入外来劳动力,为何?

无人胜有人

最近,在日本的糖葫芦发现,离家不远的全家新设置了一台自助收银机。

众所周知,到现在为止,虽然日本同时存在着付钱速度最快的nfc方式,以及前年开始普及的扫码支付,但在整个社会依然保留着使用现金支付的习惯。

在国内,扫码支付已经普及到大街小巷。用手机支付的便利,已经让大家快要忘记这些印着数字、又红红绿绿的四方形纸本来叫做什么名字了

然而在日本,钱包里不仅要装着一万日元,还有更让人绝望的零碎硬币,颇有7、8年前在上海还要投币上公交车的绝望感。

日本人也深知数硬币的不便,一方面鼓励大家多把零钱存在自家的nfc支付卡里,另一方面为了加速收银的效率,自助收银机就应声而出了。

全家的自助收银机被放在了收银台的最外侧,和人工操作台一样,配置了一台扫码枪和读卡器,并没有提供现金支付的方式。想要用纸币和硬币,还是要乖乖排队。

自助收银这个事情在国内也早就不陌生了。糖葫芦2018年回国时,就被超市里一排排的自助收银机震撼到了。在日本超市还只是清一色地使用人工收银的时候,国内就已经把自助收银的终端推广开来,不得不感叹国内支付系统发展之迅猛。

2020年8月,日本便利店三巨头711、全家和罗森分别尝试推行自助收银服务,以缓解便利店的人员问题。便利店的人员问题包括人手不足导致店主过度劳累,24小时营业导致维护费用高企,和招不到足够店员的最现实问题。

自助收银确确实实带来了便利,店员的重复劳动量减少,店主的店铺支出缩减,消费者(特别是社恐患者)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付钱的爽快。

享受着劳动去人化和服务自动化的潮流势带来的便利时,总有一件事难免让人感到不安:

自助收银机是在明里暗里地抢走店员的饭碗吗?

自己都能服务自己了,那在这个不需要人提供劳动力的时代里,自己还有揾食的机会吗?

在担忧手里的饭碗被机器抢走之前,我们不如先看看日本社会上还有多少能端着饭碗的人。

按照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比率7%以上,即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来看,日本早在1970年就已经突破了7%的门槛,领先东亚各国率先踏入人口老龄化的大门;到2016年,老龄人口比率已经占据日本社会总人口的27.3%。这已经不是老龄化社会了,而是妥妥的超老年社会了。

除了人口高龄化,另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就是持续低迷的人口生育率。自2015年开始,日本社会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总人口数从1亿2709万4745人,下降至2018年的1亿2644万3180人,4年间总人口减少了近65万人。

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人口问题里最难缠的两颗雷,日本都踩了个遍。

2030年开始,人口持续负增长

面对又老又没人的社会现实,一方面菅义伟内阁祭出为生育家庭提供60万日元抚养费政策,以用来刺激生育率提升,另一方面还推出了AI软件来搞相亲促婚育,就连最近新垣结衣出演的《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新春特别篇》,看着都像是鼓励生育的电影了。

真不怪日本政府年年大喊“高龄少子化”的口号,不做点什么真搞不好就翻车了。

邻国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我们走上这条路也快了。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讨论过,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从2000年开始持续保持下降趋势,再到总和生育率早在1995年就已跌破2.10的基准线,到前年的2019年,总和生育率已经降至1.50以下。

如果按照当前的人口数据推算,2030年后,中国人口将步入负增长时期。

1980年中央发布的关于计划生户的公开信中,曾经对没有控制的人口增长所可能带来的结果进行了预测。信中预测2020年人口将超过15亿,将会大大增加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困难。

计生政策执行得雷厉风行,使得2020年中国人口数不至于那么多,中国人甚至开始担忧起了老龄化和生育减少的问题。

但要说一棒子打死计生政策,可能还有些不讲理,毕竟人口红利能够到来,也是因为计生政策的执行,而导致的抚养比快速下降才得以实现的。

2010年中国的15到64岁的适龄劳动人口比重达到历史上最高的74.5%,在此以前的中国一直处于广大经济学家们津津乐道的人口红利期内。低生育率为广大辛勤劳动的劳动力们降低了一笔不小的抚养成本,“少婴儿+少老人”的抚养人口空窗期,让劳动人口作为劳动力发挥了其最大的价值。

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甚至作为世界工厂的生命力还挺旺盛。贸易战以来的中国外向型经济,尽管被华盛顿一套王八拳打得晕头转向,也是多亏中国抗疫果断,制造业的机器才能持续轰鸣下去。因为疫情而停工的世界经济,让订单流向中国。

不过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虽然人力资源过剩是众多使中国经济腾飞的秘密之一,但那也是过去劳动力成本还不高的时代的故事了,更不要说现在能够继续留在流水线上甘心被榨干的劳力们也越来越少了。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即将从水底浮现。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适龄劳动人口的供给。曾经苦恼东南沿海企业主们的用工荒问题,只会在未来更加严重。

中国人口早晚也会负增长,但是经济又不能不搞。在未来中国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应对经济发展问题呢?

日本这个邻居,就在人口负增长的问题上做出了示范,有自动化的努力,也有引入外来劳动力的努力。自动化的例子大家都比较熟悉,类似的机器换人中国也在搞,我们来看看引入外来劳动力的例子吧。

换一种压榨方式

对于适龄劳动人口缺乏的日本而言,引入外来劳动力似乎就是最便捷省钱的办法了。

1985年广场协议后,由于日元汇率上升,伴随着房地产投资的白热化,日本社会进入了泡沫经济期。

政府在公共领域投资的大幅上升,以及低利息金融政策的共同刺激下,日本国内的各个产业仿佛久旱逢甘霖,一时间生机勃勃,企业主纷纷跑到政府招聘窗口和各个学校的进路指导部寻找劳动力。但事实上,直到最后能够收到足够求职者的,也不过是少数幸运的公司。

面对国内适龄劳动力人口供给不足,同时制造业对劳动力大量需求的双重挤压下,在那个还拿不出足以替代人力的高科技的年代,日本政府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劳动力。

东亚国家普遍对移民引入比较敏感,日本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是最敏感的一个。一方面担忧外国劳动力移民引入,将冲击日本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平衡,引发国内不满;另一方面轻重工业等制造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又是真实存在,此时再做鸵鸟视而不见,也并不是方法。

日本内阁思前想后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以邀请外国劳动力来本国进行技能实习的方式,填补本国劳动力的大量空缺。

妙啊,这一招既挣了国际名声,又填上了人手不足的大洞,还能给日本人民一个交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真可谓是站着把钱挣了的典范。

由此,日本政府在1981年起实施的外国研修生制度的基础之上,又在1993年开始新增了“技能实习”制度,通过了技术鉴定的合格者,可以继续滞留在日本工作2年,视为“将学到的技能进一步深化”。?

从出发目的和制度的内容上来看,无论如何研修生制度都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活。但这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部分来自东南亚的劳动力,以及大量勤劳的中国同胞们,付了研修费后,来到了想象中的发达国家日本,希望在这里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等待研修生们的,依然是难以摆脱的卖苦力的命运。

在泡沫经济期,“3K工作”这一说法被普及开来。“3K”是日语“危险(Kiken)”、“脏(Kitanai)”和“累(Kitsui)”三个单词读音的首字母缩略而来,又脏又累又危险的制造业,带来的是严酷工作环境和低价的劳动报酬,大多数日本年轻人都恨不得躲得远远的。留给广大来日的研修生们的,就是这些被人挑剩下的工作。

根据调查,除了在北海道从事畜牧、种植业的研修生们有相对较好的待遇以外,其他地方的研修生们都没有那么好运。在广岛的水产加工业公司里,研修生们被雇佣来进行“剥牡蛎壳、取牡蛎肉”这种单纯又吃力的重复劳动工作。而除了水产一类的食品加工业,类似于冶金、金属加工等重工业劳动也是研修生聚集的重灾区。

低工资与时常性的工资克扣、高强度劳动、以及经常性的延时工作,比起国内的血汗工厂,日本的3K工厂只会是过犹不及。对于来自中国的研修生们而言,比起相信技能实习制度真的能让自己学到什么来自日本的先进技术,倒不如说只是交了中介费,来到一个相对报酬能够高一些的地方继续被压榨剩余价值。

谁才是真正的工具

研修生制度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不过是借着一个名目,吸收来自国际的流动劳动力,用更加廉价的形式填补日本国内劳动力需求的空缺。

打着技术培训的名号吸引劳动力来日研修,结果却成为了填补低端产业劳动力不足的制度帮凶。

“换汤不换药,还是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味儿。”

所以还不如不引入外来劳动力,直接把又苦又累的部分工作交给机器。

收银、剥牡蛎壳,乃至于搬运货物、贴标签这种简单、重复性高、又脏又累又吃力的活,只要技术到位,最后可能都会交给模式化的机器进行操作。

乍一听起来机器好像要把这些人的饭碗抢走了,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讨论过部分工厂在实现机器代人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柔性化措施,避免了机器换人的硬着陆。工人们转岗的转岗,缩短工时的缩短工时,总之并没有因为机器的应用而立刻丢了饭碗,虽然饭碗里的饭变少了。

后台也有进过厂的读者朋友称,在工厂工作几乎就是把人当耗材。每天醒来就是开工,下班扒两口吃的就睡觉,夜班时甚至有躺在地上睡觉的。

这种工作太辛苦了,大概工人也希望替代掉。

但在机器与作为劳动力的人之间,我们应该认清一个关系,就是机器与人类,究竟谁是谁的工具?

掌握了理性的人类,为了实现现代化和追求未来,开始将理性作为手段,使用手中的理性去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表现在现实里,就是人类通过高效率的生产,一步步实现现代化。

在工业革命早期,大工厂、流水线作业逐渐代替没有生产规章的手工作坊,规范化生产使得没有掌握专业生产技术的人也可以通过操作机器,实现甚至超过拥有专业技术的熟练工人。作为一种更高效的工具,机器打败了人力,成功地卷走了手艺人的饭碗。

在现代,全自动化机械再一次卷土重来,像过去一样,开始对流水线作业生产发起了新一轮的冲击。

长久以来流水线上的人工作业,发展出了流水线工人私下的一套团结规则,例如组装效率较高的工人要照顾效率并不高的其他人,以避免团体内部的相互倾轧。

但在愈加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下,机器不再是生产工具,工人反而成为了机器的帮工:如果效率跟不上机器的节奏,就意味着整条流水线将因为一个人的低效率而停摆。

最后出现的,就是我们在之前文章里提到的一样,有老工人会刻意破坏自动化流水线上的机器以表示不满,颇有现代卢德运动的味道了。

只是在现代,机器卷的不再是人,而是没有自己效率高的其他机器。全自动化的机器代表着更高效的存在,不再是人类手中的工具;相反,作为劳动力的人,则被剥离了机器主宰的身份,彻底沦为了机器的辅助,是为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人。

人们反对的,不是机器对人类工作岗位的挤压,而是对于失去从来处于驾驭工具的主导位置的恐惧。

对于现代化的追求,就必然会导致人们对于效率提出更高要求。久而久之,提高效率就成为了人们追求的新目标,原有的手段与目的被置换,人类逐渐沦为机器的附庸。

不过未来也未必就如此悲观,机器的正常运转依然需要人类的维护,到那时可以预见,高技术型人才将承担起维护机械的责任。

而像糖葫芦我这样只会打打嘴炮的文科生,可能就只能写写段子,博技术大佬一笑了。

参考文献:

「日本の人口統計」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3%81%AE%E4%BA%BA%E5%8F%A3%E7%B5%B1%E8%A8%88

セルフレジ(セミセルフレジ)の導入メリットとは? 本当に省力化になるの?https://www.mediaseek.co.jp/selfregi/column_advantage.html

セブンが「お会計セルフレジ」導入へ 「理想型」「なんで微妙に手間を残す?」と賛否真っ二つhttps://www.iza.ne.jp/kiji/life/news/200802/lif20080217000001-n1.html

第1部 少子化対策の現状―内閣府

https://www8.cao.go.jp/shoushi/shoushika/whitepaper/measures/w-2019/r01webhonpen/html/b1_s1-1-2.html

孔麗. 外国人農業研修制度をめぐる諸問題とその背景: 北海道の中国人研修生アンケート調査から[J]. 2005.

佐野哲. 外国人研修?技能実習制度の構造と機能[J]. 2002.

张现苓, 翟振武, 陶涛. 中国人口负增长: 现状, 未来与特征[J]. 人口研究, 2020, 44(3): 3-20.

林宝. 人口负增长与劳动就业的关系[J]. 人口研究, 2020, 44(3): 21-37.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