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在抗战举步维艰的时刻,蒋介石在重庆准备了8万元经费,要举行一系列宴会,招待一位重量级嘉宾。
当他到达重庆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朱家骅就在一次宴会上宣布,欢迎他来一起领导国民党。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多欢迎加入组织,但是直接让他来领导组织,这人有什么来头?
01
华侨界的半壁江山
我们知道,在晚清时候,中国人开始了开眼看世界,除了闯关东和走西口外,还有下南洋。
南洋华侨在艰苦的异国他乡中,靠着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累积了不菲财富。
在抗日战争、国家存亡之际,他们不忘国家,无私捐献给国内大量的物资、装备。
其中,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仅1938年和1939年两年就募捐国币达1.5亿元,加上1937年和1940年两年的捐款,总数近3亿元。
除此以外,陈嘉庚还在南洋主持劝捐购买“救国公债”的工作。
1938年,仅在马来西亚就募购公债1500万元,又为宋美龄任主席的重庆“难童保育会”和“寒衣募捐会”在马来西亚向华侨募捐500多万元。
据1940年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国民参政会上报告:1939年军费为18亿元,同年华侨汇回祖国之款达11亿元,其中捐款约占10%,而南洋华侨捐款占华侨捐款总数的70%。
陈嘉庚曾经指出,按世界银行发行纸币的通例,1元基金可发纸币4元,当年华侨所汇11亿元的外汇,可发纸币44亿元,除交还侨眷赡家费10亿元外,还有34亿元可充当军政费用。
可以说,陈嘉庚在华侨界的威望举足轻重,同时多次的捐献又让他成了国民政府的“大财主”。
所以就发生了本文开头那一幕,蒋介石花费巨资招待,还费尽心思拉拢陈嘉庚加入国民党。
对此,陈嘉庚的反应很冷淡,特地在重庆各报刊登一则启事:
“闻政府筹备巨费招待慰问团,余实深感谢。然慰问团一切费用已充分带来,不欲消耗政府或民众招待之费。在此抗战中艰难困苦时期,尤当极力节省无谓应酬,免致多延日子,阻碍工作,希望政府及社会原谅!”
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先生不仅有满腔的爱国热忱,还有高风亮节,有古代名士风范。
02
替父还债,赢得信誉
陈先生的性格在他早年发迹的一件小事中,就可以窥管知豹。
陈嘉庚出生在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17岁时离开家乡,去南洋投奔父亲陈杞柏。
彼时,陈杞柏在南洋新加坡已经是有名气的商人,陈嘉庚到南洋后协助父亲经营米店生意。
谁知,在1904年陈嘉庚回家乡葬母后再次回到南洋的时候,父亲突然病逝,而且因为投资失败,欠下了一大笔债务。
按照新加坡的法律规定,陈杞柏去世后留下的债务可以一笔勾销,陈嘉庚完全可以不用还,但是他却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最重要的就是“信义”二字,既然欠了债就应该还钱,诚实守信是最简单的道理。
但是要还钱,钱从哪里来?
陈嘉庚靠着手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和一双不怕苦、不怕累的手,创办了新利川黄梨厂,生产菠萝罐头。
接到了第一笔订单后,陈嘉庚不顾黄梨就要过季,成本价格上涨,坚持不用哪怕一块坏了的菠萝,加班加点,按时保质保量交付了订单。
陈嘉庚把赚到的第一笔钱就是用来替父还债,找到父亲当年的债主,连本带利还清了当年父亲欠下的债务。
陈嘉庚“替父还债”的故事一下子传扬开来,人人都知道了陈嘉庚做生意最讲信誉,这使他的黄梨厂源源不断地接到更多的订单。
两年以后,陈嘉庚又把眼光投向了橡胶业。他在“南洋橡胶之父”林文庆博士的帮助下种植和经营橡胶产业,很快成为了新加坡的“橡胶之王”。
接着,陈嘉庚又自己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胶鞋、轮胎等橡胶产品,并创立了华人的第一个品牌——“中牌”旅游鞋。
陈嘉庚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橡胶产品分销店100多处。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
鼎盛时期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 其南洋华商的领袖地位由此确立。
有人说陈嘉庚是商界奇才,他却说经商很简单,秘诀就藏在他的两个米店的招牌里——谦益和恒美。
“谦益”的含义是“诚”,“恒美”的含义是“毅”,做生意不过是“诚毅”二字,而且这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本分。
正是陈嘉庚先生一生做人做事秉承“诚毅”二字,诚实守信有毅力,才会有如此辉煌的成就。
03
坚持民族自信,募捐支援抗日
陈嘉庚虽然久居南洋,但却时刻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
清政府倒台后,陈嘉庚从孙中山先生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多次募款资助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并且加入了新加坡的同盟会。
在抗战时期,除了捐款,还组织了3200余人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滇缅公路上驾驶汽车,运输华侨捐助物资,保证了滇缅公路这条“抗日生命线”的畅通。
在得知汪精卫有“亲日卖国”的举动后,陈嘉庚先后五次发电质问,他发电报提出了一个提案:“敌人未退出我国以前,公务员谈和平便是汉奸国贼。”
这一提案最终被通过,并被修改为“敌人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被邹韬奋先生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新加坡,由于陈嘉庚一直以来的抗日行为,再加上新加坡沦陷之际,陈嘉庚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转移了大批华侨,日军坚决要逮捕他。
陈嘉庚为了躲避日军的搜捕,化名李文雪,身上携带毒药,一旦被捕就服毒自尽,绝不背叛祖国。
这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连毛泽东主席都称赞他“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更令人感慨的是,陈先生虽然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南洋,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中国国籍,到他离开人世,陈嘉庚也是一个中国人。
03
散尽家财,倾力办学
而在陈嘉庚先生一生的传奇经历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散尽家财,倾力办学”的故事。
偶然一次回乡,他看到家乡人衣冠不整、嗜烟好赌,他意识到要想改变家乡的状况,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办学!
1912年,陈嘉庚带着弟弟陈敬贤夫妇一起回到家乡,筹办新式学校。
先是办起了集美小学,然后是中学,接着又办起了师范和女子学校以及商科学校、水产航海学校、农林学校等,统称为集美学校。
陈嘉庚同时意识到要想彻底改变家乡乃至中国的落后面貌,非有更多的大学人才不可。
于是从1919年开始,陈嘉庚又着手筹办厦门大学。到1921年,他筹款400万国币创办厦门大学,并保证厦门大学每年所需经费的供应。
1929年,西方经济危机大爆发,席卷全球,陈嘉庚在新加坡的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在公司经营和继续办学之间,陈嘉庚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他说:“公司可以关门,学校不能停办。”
他甚至卖掉了自己名下的三栋别墅和橡胶厂来维持继续办学的费用,这就是著名的“卖大厦,办厦大”的故事。
陈嘉庚在他的《南侨回忆录》中写道:“停止办学,就是贻误青年,贻误青年,就是贻误社会、贻误祖国。因此,学校绝不能停办。”
陈嘉庚在回馈祖国的同时,也不忘成就他的第二故乡新加坡。
1919年开始,陈嘉庚先后创办了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崇福女校,南洋女子中学等,他不仅自己办学校,对那些有需要的学校也是竭力帮助。
因此,许多学校来找陈嘉庚寻求帮助,对此,他都是“能帮就帮”,但是有一个要求就是被帮助的学校必须开设中文课。
陈嘉庚先生一生创办了118座学校之多,其中在南洋新加坡的学校有近30座,每一座学校都是为新加坡的教育事业播下的火种,至今仍为新加坡培养着优秀人才。
陈嘉庚先生不仅为祖国,也为新加坡的教育事业倾尽了毕生精力,散尽了所有家财,新加坡人民为纪念他为星洲做出的突出贡献,把他的肖像印在了自己的纸币上,以示纪念。
中国人的肖像出现在别国的纸币上,这不仅是对陈先生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式道德价值观的肯定!
2009年,在陈嘉庚先生逝世近半个世纪后,当选为“最美奋斗者”,“100位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以表彰陈嘉庚对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
其实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就如同耀眼的星辰一样,永远散发着闪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