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豚是如何消灭自身癌细胞的?

在啮齿动物中,水豚无疑是最受欢迎的那一个。

和人臭名昭著的老鼠不同,人们对于水豚的喜爱,已经溢出了屏幕。

在日本,泡温泉的水豚,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前来观看。

水豚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也是最大的“老鼠”,但它是动物界的社交达人。

脾气好,纯吃素,喜好群居,性格温顺,产生的粪便含有高蛋白,是很多动物的零食,这些优点,让水豚在动物界收获了一票好朋友。

它的朋友包括温顺的鸟、乌龟、狗和猴子,也同样包括战斗力爆表的鳄鱼和猫咪。

在科学界,科学家们同样表现出了对水豚的喜爱,因为在水豚的身上,科学家们发现了对抗癌症的奥秘。

哥伦比亚、瑞典和美国科研团队对水豚的DNA进行了测序,发现在水豚的基因中,隐藏着抗癌奥秘,一旦这种奥秘揭开,就有可能激发新的治癌方案。

为什么我们会得癌症?

原癌基因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是生物体内正常基因组中的癌基因。一般来说,处于不表达或者被抑制的状态。

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病毒感染,接触化学物质或者高剂量辐射等等,原癌基因就有可能被激活,成为癌基因,就会导致细胞癌变。

从某种角度来说,细胞的基数越大,那细胞分裂出错的概率也越大,因此也更容易得癌症。

在相同物种的实验中,也证实了这个理论。

1998年发表了一项针对17738名英国公务员的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控制了吸烟等多项危险因素后,身高和癌症之间的关系仍显示出正相关;

2011年,分析了74556只北美驯养犬的死亡原因后,也得出体型较小的驯养犬癌症发病率是最低的。

如果按照这种趋势,是否意味着像大象和鲸鱼这样的大家伙,比我们人类更容易得癌症呢?

显然,现实并非如此。

根据佩托悖论,物种之间,癌症的发病率与有机体的细胞数量并没有直接关系。前面我们提到的真实案例,更多的是相同物种个体之间的差异。

就以大象和鲸鱼为例,它们得癌症的概率远远低于人类,它们进化出了自己的一套阻止细胞癌变的有效机制。

同样是啮齿动物,为什么水豚得癌症概率比普通老鼠低?

根据基因透露的信息表明,一开始水豚的大小并没有这么大。

水豚祖先大约在8000万年前在非洲出现,在4000万年前来到南美洲,当时它们都还是正常大小的体型。

来到南美后,由于没有天敌,水豚不需要再过躲躲藏藏的生活,生存压力被解除后,水豚就开始肆无忌惮长大。

除此之外,加上本身细胞分裂能力比较突出,于是就自然而然地长成如今几十公斤的体型。

体型变大后,除了需要更多的食物,还需要应对更多的细胞错误。

但在野外捕获的小鼠中,科学家发现,癌症的发病率高达46%,而在水豚中,这个概率只有14-30%。

科学家认为,水豚进化出了一套全新的抗癌战术,根据基因显示,它们的基因在检测和对抗分裂速度异常的细胞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次,在水豚体内发现了高浓度的透明质酸,这种物质在很多生物体内都有,只是水豚体内含量比较高,而且分子比较大,长度是人类体内的5倍。

透明质酸在裸鼹鼠中也有大量分布,裸鼹鼠作为另一种啮齿动物,也是非常有名的抗癌战士。

最后

要想身体健康,心态绝对要好。

水豚的人生哲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与人为善,善良友好,甘愿吃亏,好东西愿意分享,尽管是自己的便便,给朋友当坐骑,当枕头,和鳄鱼都是好朋友,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这或许也是它健康的秘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