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依附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于中原。当时的
僧人,基本都是外籍译师,还没有正式的华籍僧人,更没有中国高僧。汉人信教拜佛主要在于祈福消灾,对于佛教的教义则并不十分了解,或者重视。
至后汉末桓、灵二帝时(147—189年),记载才慢慢充实,史料也开始丰富起来。
随着来华僧人的增多,译经日趋兴盛,大小乘佛教逐渐开始在社会上进一步流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具备一定的规模。
那么,当时佛教为何能成功传播呢?
首先,“适应”了当时黑暗的社会。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正值东汉晚期。当时的东汉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帝王软弱无能,宦官外戚专权,贵族过着声色犬马的惬意日子,而底层百姓叫生活艰苦,同时连年大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造成了大量的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佛教被当作一种精神麻醉剂开始广泛传播。
佛教从生、老、病、死等人生中的痛苦讲起, 形成了适应大众精神需求的宗教文化,其所描绘的佛国、净土、极乐世界, 有强大的精神安顿功能,这对于已经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底层民众来说更具有新引力,人们因此大批皈依佛教。
其次,儒学衰微。
当老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统治者却无所作为,原来此时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学也难以控制住局面。虽然儒学仍是社会正统,但是其社会控制力却在逐渐下降。
面对儒学社会地位下降,加上社会动荡的局面,统治阶级不得不选取一种能够与儒学相融合,相适应的思想,从而稳定社会,而佛教的思想也刚好符合统治阶级的诉求。
于是,当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其传播路径上首先从社会上层开始的。
就当时社会上层来说,南方的高门士族喜欢谈玄,经常用玄学来理解与解释佛学。佛学说“空”,玄学说“无”,南方的名士们就以“空”说“无”、以“无”解“空”,沟通或混同佛学与玄学。而北方的少数民族出身的统治者们,不仅想让佛法护佑他们国运长久,又想利用佛教缓和民众的不满情绪。
当时西域的佛教学者陆续来到中土,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来,支娄迩献、支耀从月氏来,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
其中,两位大译经家---安世高和支娄迦谶,相继进行有组织地翻译分解分属小乘和大乘的阿毗昙学、禅学、般若学以及释迎牟尼传等多部佛教典籍,还系统宣讲佛教教义。
而同样是从西域来的高僧佛图澄,却以法术博得石勒、石虎的崇信,不仅帮他们谋划一些事,还劝阻或减少他们屠杀民众。
佛图澄的大弟子道安还精通儒释之学,在南北方的威望都很高,得到符坚的重视,每遇大事总要询问其意见。不过让人惋惜的是,符坚不接受他劝阻伐晋的建议,最终导致淝水大战失败。
其次,道安的弟子慧远也兼通儒、佛之学,并在庐山修行讲经。尽管他从未下山,却也能影响东晋的统治者。
此外,从西域来的名僧鸠摩罗什提得到了姚兴的大力赞助,翻译出很多重要的佛经。
总之,佛教成为当时南北方各民族的共同宗教信仰,也使民族融合多了一种共同的精神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