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到一只叫“抑郁症”的大黑狗

作者:诸晓敏(中国计生协青春健康教育培训师浙江大学研究组专家)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抑郁症”已成为困扰人类的第一大精神问题,有人把它形容成大黑狗,看着黑狗在生命中时来时往;有人饱受其困扰,但仍在顽强地抗争;有人经过艰难的攀登最终到达山顶,遇见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从一种消极的情绪发展为一种疾病,他们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让我们停下脚步,来了解、聆听、感受,走进“抑郁症”,还原这个世界更多的色彩。

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一个人在做。生活变成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圆,除了“我”之外,是看不到头的空旷。其实,这些都是表层的孤独。相比于“一个人的孤独”,“心的孤独”更让人无力招架。

案例

小雨(化名)今年15岁,今年秋天刚刚升入初三。在以往,她和这个年纪的普通女孩没啥差别:学习成绩在班里中游徘徊,平时喜欢和好朋友一起逛逛街,买买零食。作为一个猫控,小雨的家里却没有猫。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想说服妈妈让她养一只猫,灰白色的,长毛的,要手感特别顺滑舒服的那种。然而,就在最近一段时间,小雨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某天,小雨惊讶地发现自己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学习了,以往拿起书本能轻松看上一个小时,可是现在不到15分钟就感到疲劳,每多看一分钟就要花掉成倍的意志力。有时,她还是会给自己买一杯奶茶,尽管闻起来和以前一样香甜可口,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喝起来总会觉得索然无味。更可怕的是,小雨不想养猫了。她感慨现在的自己糟糕透顶,作为一个废柴,一个看到悲伤文字时就不能自已的人,又有什么资格给另外一个小生命幸福呢?

曾经,小雨想和父母交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不知道怎么开口,她害怕父母说自己太敏感脆弱,也害怕自己的状态会引发父母之间的互相指责。小雨在日记里写道:我好像掉进了一个情绪黑洞,它无情地吞噬了我所有的时间、精力和梦想。

小雨陷入了异常无助的状态中,她总觉得这样的自己不值得开心,也不值得被爱。她常常感到自卑:“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她甚至会想:这样的人生挺没意思的。如果不是小姨将她拉到医院进行检查,她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而那段时间的她正处于抑郁症的发作状态。?

抑郁症是一种身体的疾病

根据2019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多达9500万人。但中国抑郁症临床收治率却不到10%。很多和小雨一样的年轻人,因为抑郁症陷入了无助、迷茫、痛苦中。

认识抑郁症

在以往,我们对抑郁症的关注往往来自诸如抑郁症患者厌学、自杀的极端事件。以至于很多人会觉得,所谓的抑郁就是敏感,是不够成熟、强大的表现。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和感冒、发烧、肠胃炎一样,抑郁症是一种身体的疾病,并不能靠患者主观意愿就可以控制。抑郁症成因复杂,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抑郁症在不同人的身上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如何尽早发现抑郁症

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抑郁症典型的表现是三低症状:低情绪、低意志力、低兴趣。但困难的是,其早期症状很容易被忽略和错判。网上有一个网友分享过自己得抑郁症时的感受,她描述道:“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好像被一个湿淋淋、油腻腻的塑料袋裹住了灵魂。在得抑郁症的时候,生活的意义完全被消解了。学习的好处来得太遥远,对自己来说没有意义;社交是为了应付他人的关心,自己并不能从中获得实质的帮助。”

在没被治愈的那段时间里,她要么反刍过去,要么焦虑未来。但她依然努力想要自救。

在抑郁症没有发作时,她坚定不移地进行自救计划,每天起来跑步、阅读,以此激发自己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但到了抑郁症的发作期,她对当下生活中的事物始终没有办法获得高峰体验。她会不受控制地忧伤,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行尸走肉,稍微认真思考就感觉大脑如同灌铅,随时都很虚弱,哪怕拿杯水都会感到疲劳,每天只想躺在家里。

事实上,当你总是莫名地情绪低落、悲伤,对前途感到渺茫,对周遭一切、甚至游戏都不感兴趣,并且出现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减退等情况超过2周,就需要警惕抑郁症的出现了。

它的到来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因为它会放大我们在生活中的挫败感和无助感,让我们感觉这个世界是灰色的。

抑郁症和情绪有关,但它又不是一种单纯的情绪问题,而是一种涉及到大脑、身体的疾病。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和普通人的大脑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核磁成像的结果显示,相较于普通人,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负责恐惧感相关的脑区-杏仁核会变得更大更活跃;而和记忆、认知相关的脑区—海马体体积明显变小。杏仁核的改变会放大抑郁症患者的恐惧情绪,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恐惧会比普通人更强烈。而海马体的萎缩通常对应着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的下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抑郁症持续的时间越久,大脑海马体的体积就可能越小。

此外,抑郁症患者的多巴胺,血清素的分泌均会有变化。这些因素,会让抑郁症患者丧失快乐的能力,也会让他们陷入迷茫中,觉得自己一点点小事都做不好,加深自己在生活中的不配得感。

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

之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抑郁症消息,大多是和成年人有关。其实,青少年和儿童也会饱受抑郁症的困扰。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比例更高,根据最新版的《2020抑郁症患者群体调查报告》显示,72%的患者确诊年龄在25岁之前,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初次确诊时间集中在中学、大学和工作阶段,即青春期开始后。13~17岁是抑郁症的高发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应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实际上,抑郁症的成因复杂,谁都无法三言两语讲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抑郁症的发生和长期的慢性压力息息相关。

美国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在他的著作《自驱性成长》中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提出了一项新的看法:新时代的生活削弱了孩子原本具备的压力应对机制,这导致了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大规模的爆发。

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理性并不比感性更高贵。人类和其他所有哺乳动物感受到压力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让大脑进一步关闭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皮质,从而让个体对威胁回以本能反应。这个生理设置是为了应对偶然出现的危机,它能让远古的人类在遭遇猛兽的时候,关闭自己的思考,尽力地逃跑、对抗,甚至装死。这种设置提升了远古人类的生存概率,也被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人类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持续“开启”压力反应的能力。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中,会让杏仁核变得更大,反应更敏感,还会导致前额皮质持续紧张,结果就会让人变得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尤其是孩子经历高水平的压力和疲劳时,会越来越容易感到持续焦虑,于是导致大脑反复受到抑郁情绪影响。斯蒂克斯鲁德指出,处于长期的慢性压力之中,恰恰是目前发生在世界各地许多孩子身上的事。制造这种慢性压力的并不是多么重大的危机,而是持续的失控感。

在11年的青春期教育经历中,我接触到很多孩子。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对同伴的评价很敏感,一次不友善的对待,可能就会让他们困扰好几天。而由学业所引发的家庭、学校带来的慢性压力,可能会让青少年持续暴露在失控之中。

如何面对抑郁症

首先,你可以去医院寻求专业的帮助。尽管网上随手一搜就能找到各类不同的抑郁症检测量表,但缺乏专业相关知识会让你自己无法正确使用量表去获得准确的检测成果。精神科或者心理科的医生更专业,更权威,他们能够给与你更恰当更合适的帮助。其次,请告诉自己,哪怕是真的生病了,也不是你的过错。

如果你是一个抑郁症的患者,你身上的疲乏、极端情绪、成绩上的波动,不是因为你懒,缺乏意志力,很可能是因为生病造成的。你并不需要为得病羞耻,就像感冒一样,当你开始正视它,开始采用科学的治疗方式,就有可能战胜抑郁症。然后,请及时向家人求助,大大方方地向家人坦诚生病的事实。请相信爸爸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愿意支持你的人,他们会协助你度过难熬的抑郁时光。

如何对待身边得了抑郁症的伙伴

没有人想得抑郁症。如果你的朋友向你倾诉,他/她好像有文中所谈到的现象,请建议他/她尽早去看心理医生,并谨慎地向对方提供帮助。如果你自身不具备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你的共情和帮助不但不能缓解对方的情绪,还有可能让自己陷入情绪低落的风险。

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也是漫长的“蓝色忧郁”。作为一种疾病,它理应获得我们的警醒和重视。但面对抑郁症的患者,我们的关注最好不要只集中在“抑郁症”上。当我们过度关注“抑郁症”三个字时,就好像为他们贴上了一个新的标签,就无法再看见标签以外的他了。比起病症本身,我们更需要关注得病的那个“人”。我们不需要把他/她当成易碎品,给予同情式的关心,而是要越过抑郁症这个标签,看见这个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澳大利亚插画家马修·约翰斯通自20岁出头就被抑郁症困扰,他形容抑郁症是一只“大黑狗”。面对被“大黑狗”充斥的生活,他曾奋起反抗又无力地躺倒在地,努力自救却还是被“大黑狗”制服而无法动弹。“黑狗”一度令他彻底屈服,几乎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凭着一丝抗争的意志,他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指导,正视抑郁症,不再独自抵抗,并逐渐治愈。在治愈之后,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这本书帮助更多人了解了抑郁症,也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心灵上的治愈。

没错,抑郁症,就好像是那只“大黑狗”,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有朝一日它就会被驯服。就像太阳的升起,生活中的每个转角都有希望的存在。抑郁症不是绝症,它只是一种普通的疾病,它需要被我们看见,也需要被重视,唯独不需要的是我们的恐惧和误解。(责任编辑/黄盈盈美术编辑/ 胡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