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不是应该出水就“自爆”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吃到完整的带鱼?

首先我辟谣下,虽然成年带鱼确实会生活在深海,但是我们捕捞到的大多数带鱼都不会“自爆”那么夸张。

我在海边的小镇出生,小时候有过几次出海经历,我亲眼看到过刚刚捕捞上来的带鱼,它是活的,不仅没有自爆,而且还会动。

刚刚被鱼网拖出水的时候,你会见识到这种海洋动物的凶猛,它们面目狰狞地死死咬住渔网,身体扭曲的像一条蛇一样,这种情景我至今难忘。

另外,我们看到的带鱼是灰白色的,但刚刚捕捞出来的带鱼并不是这个颜色,它呈现闪亮的蓝色,在灯光下上闪闪发光。

它们身上没有任何可见鱼鳞,出水后会慢慢死去,死亡之后它闪亮的蓝色就会消失,变成我们菜市场看到的灰白色。

带鱼分布很广泛,也有很多种,所以我并不清楚自己当时捕捞的是属于什么带鱼,总之没有自爆那么夸张。

带鱼的生活习惯

我们知道深海鱼类承受着巨大的海水压力,距离海面越深,压力就越大,当深海鱼被捕捞出来的时候,随着压力的变小,它们的鱼鳔就会膨胀起来,看起来肚子鼓鼓的,另外其他内脏会也会被挤到嘴巴,然后看起来就像吐出内脏一样,但基本不会是自爆。

不过,更深、更严重的可能真的是会自爆的,只是我确实没有亲眼看到任何深海鱼自爆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带鱼生活的水域算是比较深的了,目前发现带鱼的最深纪录是589米[1],即使对于海洋生物而言这个深度也算深的了,超过200米就算是深海,下面的生物都可以叫深海动物。

这个带鱼最深纪录可能是一个偶然现象,就像人类极限运动员可以下潜到113米一样。

一般认为带鱼的最深生活区域为100-350处,不同种类最深生活的区域不同,但是带鱼似乎并不喜欢泥泞的海底,反而更喜欢较浅的水域。

作为渔业资源,带鱼在40米左右的深处最为丰富,活动区域大多也是较浅的沿海,有时候甚至会在河流入海口浮出水面。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变成了我们的餐桌美食,毕竟深海动物很难变成我们的食物,因为我们捕捞的大多时候不会太深,特别是以前科技不发达的时候。

由此可见,带鱼生活的区域或者我们捕捞的区域都不是特别深,因此它们被带到餐桌上不是“爆破”状态也就是正常的了。

带鱼生性凶猛却变成餐桌美食

虽然带鱼很好吃,但其实它们生性十分凶猛,从餐桌上狰狞的带鱼头就可见一斑,尖锐的牙齿一看就不是弱小之徒。

幼鱼的时候,它们实行一种被称为垂直迁移的捕猎方式,夜间到浅海捕食磷虾和小鱼,白天返回海底躲避捕食者。

等到了成年后,便不再使用这种模式,捕猎方式更加自由,因为小虾、小鱼可满足不了它们的需求了,主要食物来源是较大的鱼和鱿鱼。

可怕的是它们的食谱里还有一样东西,就是弱小的同类,高度食肉性让它们会毫不犹豫的吃掉弱小的同伴。

大部分带鱼品种都可以长到1米以上,你会发现我们在菜市场买的三五十厘米的就算是大带鱼了,只能说我们吃的这些带鱼可能都不是真正的成年带鱼,毕竟幼小的带鱼更喜欢到浅海,我们也更容易捕获。

大部分带鱼在两岁时就可以达到成熟状态,有些甚至只要1岁,而有纪录以来最大年龄是15岁,其实即便不被我们捕捞,在野外能活过一两岁并不会很多。

在中国,不仅仅是沿海地区,许多地方的人都喜欢吃带鱼,但就全世界而言,带鱼就不一定都是美食了,据说欧洲老百姓不爱吃带鱼(不知真假),西方厨师看不起带鱼,认为带鱼是质量较差的鱼。

就算西方人不吃,就算带鱼狠起来自己都吃,也改变不了它们成为全球第六大最重要的捕获鱼类,2009年光我国的年捕获量就超120万吨,2010捕捞受到控制才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最后

在我的家乡,带鱼经常被说成是唯一可以当饭吃的海鲜,而其它海鲜经常被长辈告诫不能多吃,可见带鱼在我们那边的地位。

然而,营养丰富带来的就是对它们无休止的捕捞,不过,幸好现在的海洋渔业越来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