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摄影师蔡石与SELF讲坛的对话

出品:中国科普博览 SELF格致论道讲坛 实习记者 李珂

几次见到蔡石都在咖啡馆,行色匆匆的样子,说是跟我们聊完以后,还要赶赴下一场约会。他一年大部分时间在外面拍摄,往往一回北京就会收到很多邀约,讲座、培训、上节目……与十多年前刚入行的落拓相比,他已经走上了摄影生涯的顶峰。

如今的蔡石,在摄影圈拥有很多种光环:The North Face亚洲首位签约摄影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MAB首席摄影师、佳能赞助摄影师、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等等,尤其在很多摄影爱好者心里,他是人文地理摄影界“大神”一般的存在。

然而,可能你不会相信,这样一位摄影界的达人,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摄影培训、没有拜过任何一位老师,也没有参加过任何一项摄影比赛,而是半路出家,凭着满腔热爱从对摄影的一无所知走到了现在。

戏剧性人生

“我的人生很有戏剧性”,蔡石这样说。

蔡石生于浙江省一个小村庄,父辈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然而蔡石很好学,老师和学校给了他对这个世界全部的初始认知。“那个时候,我是全村最爱学习的那个,或许‘出去看看世界’这个朴素的本能给了我最强烈的学习欲望。所以,很幸运,1992年,我以高分来到了回浦中学,来到了我那时心目中最繁华的都市——临海。”

就是在高中校园里,蔡石生平第一次接触相机,感受到摄影的魅力。“高二暑假,跟我最好的同学约了去他在海边的老家玩。第一次去海边,我非常兴奋,觉得应该记录下来,于是,我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向当时的班主作陶永武老师借了一部相机,并且化了半个月生活费买了半卷装的胶卷,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摸相机,第一次拍照片,关键是我居然拍出了非常好的照片,那一刻,摄影在我的内心里种下草,我根本不知道它会给我带来如此大的变化。”

然而,正如蔡石自己所说,这次摄影经历只是埋下了一颗种子,但还不具备发芽的时机。高中毕业,什么都不懂的蔡石选择了金融,用他的话说“那个时候很傻,不知道什么是梦想。”按部就班的生活是所有人的归宿,蔡石最开始也是这样觉得的。大学毕业后,蔡石进入了银行,捧上了大家眼中的金饭碗,家里颇以他为荣,然而没多久,严格的条例流程的工作让他很快失去兴趣。2002年左右,他辗转进了了一家金融软件服务公司,并有机会派到北京进行学习,这次机会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北京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打开了蔡石的视野,各种摄影沙龙、线下活动,尤其是互联网上的热火朝天的摄影论坛,让蔡石内心深处埋藏的摄影种子仿佛在一瞬间受到了春风雨露的滋润,开始发芽、蓬勃生长。

“2002年来到北京,我的收入算比较高的,一年就可以在北京买套房子,但是我还是决定辞职做摄影。” 为了追求所谓的梦想放弃高薪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很傻,然而蔡石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作为一个毫无专业背景与资历的年轻人,要走摄影之路,无论对谁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现实的骨感”是什么样子,在最初辞职的那段时间里,蔡石深切地感受到了。从做自由职业者到开商业摄影公司,折腾了一段时间,赔了100多万,最惨的时候把所有相机全卖光,房租欠了半年,被房东赶出来了。在短短的时间里,从年薪四五十万变成没有收入,从本可以拥有一套北京住房变成北漂了。

真的什么都没有剩下吗?蔡石不觉得,“我是一个想的很明白的人,有钱但不快乐不是我想要的。”

后来在朋友的帮忙下,蔡石开始做摄影订制服务,用两年恢复回来。“这只是挣钱的手段,人必须得生存下去。”蔡石说。

2011年左右他开始专心做人文地理,个人的能力得到了放大。恰逢自媒体时代,给蔡石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几年来的作品不断也为他积累了不小的人气。有更多的媒体和企业希望蔡石能为他们的产品、作品拍照片。

很快债务还清,但蔡石从来没想过重返老本行,“其实我心态很好,还是很自信的,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想过放弃。现在做的比较顺利,回首想来一切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是和以前一样的心态。”

在世间的名利场上,蔡石总是给人宠辱不惊的感觉,“我现在的心态不能说战战兢兢,但也没有所谓的幸福感爆棚。”这大概就是曾经受辱、也曾经辉煌过的心如止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吧。

人文地理摄影师

蔡石对自己的定位是人文地理摄影师,“我对世界比较好奇,但漂亮只是它其中的一部分,我喜欢探索不同的生活方式。”

“你能想象几十只海豚一字排开,在船前欢蹦跳跃带你在海上破风而行的感觉吗?Yes,就是我的这个奇幻般的早晨。”

这是蔡石微信朋友圈中的一段话,照片上,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不断有海豚跃起,画出美丽的弧线,水滴在清晨的阳光下格外刺眼。

在过去的两年,蔡石平均每天300天在路上,每年15万公里,飞行10万公里,一年20多个项目,穿越半个地球,拍摄50万张照片,期间更是深入阿里、三江源、罗布泊、太平洋美洲海岸线等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拍摄。

他走遍了世界各地,饱览极致之境,探寻自然之美:在神农架拍川金丝猴,猴子调皮地把他的帽子拿走;整整三天在海上找中华白海豚,吐得稀里哗啦;在没有任何防护的车里,与东北虎共同生活了2天;拍摄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的木雕;爬到4500米的牛南湖,在雪山之巅俯瞰翻滚的五色海。

“自然对我的影响潜移默化,但始终是在影响你,它让我看淡很多东西,人太渺小,人的一切的喜怒哀乐都很幼稚,微不足道。”

蔡石的照片不仅仅风光的纯粹美,还有人文与人性的结合,饱含了一个地区自然与文化的精华,以及摄影师浓厚的情感。

“每年去藏区拍摄的人那么多,但真正拍得好的还是那些能够反映当地文化和宗教的作品。”在藏区,蔡石感受到了宗教的力量,也感受到了文化在摄影中的魅力。他认为摄影就是真性情,会唤醒人性中的共鸣,唤起人性中善的一面。

拍摄身边的细节

对于目前中国摄影界的发展,蔡石抱着很大的希望,“中国这两年变化的很多,80后、90后这一代年轻人选择的题材很不一样,这不是技术上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改观,生活有太多东西可以去拍,可几乎没人去拍,现在的年轻人就不一样,一个快递都能拍出各种好玩的细节,深入其中,题材更广泛,把生活更广泛的东西包括进去。”

在拍摄地的选择上,蔡石认为仍旧和一个人的文化源头有关,“国外景色虽美,但还是不如在中国有灵感的迸发,语言和文化,有很多隔阂,人的永远与生活有关,要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

“世界那么大,把中国拍遍都不可能,我潜水拍过海底,登山拍过峻岭,飞行拍过峡谷,然而作为一个摄影师来说,下一个目的地永远是鲜活的,摄影师永远在路上。”

埋头赶路,不问前程——这就是蔡石的心声。

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公益讲坛,每月一期。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缩写,提倡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尝试打破过去纯粹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科普形式,专注于思想的传播,力图从思想的源头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打造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融合创新、科学与人文关怀并存的公益演讲品牌。

登陆“SELF格致论道”官方网站、关注微信公众号“SELF格致论道讲坛”获取更多信息。本期视频也将陆续在中国科普博览上推出,敬请关注。更多合作与SELF工作组self@cnic.cn联系。